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 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 (《后汉书·王霸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移檄购光武购:悬赏捉拿 |
B.发兵攻拔邯郸拔:攻取 |
C.乃闭营坚壁壁:驻扎 |
D.方飨士作倡乐飨:犒劳 |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王霸“善抚士卒”和“有谋略”的一组是( )
A.①死者脱衣以敛之②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
B.①伤者躬亲以养之②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 |
C.①客兵远来,粮食不足②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 |
D.①方飨士作倡乐②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霸跟从光武渡过黄河之后,当初跟他一起投靠光武的几十个宾客,都渐渐离去了。只有他矢志不移,因此光武对王霸感慨道:“真是疾风知劲草!” |
B.王霸与马武一起讨伐周建。马武没有倾力应战,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的军队奔跑到王霸的营垒,大声呼救,王霸没有立即出兵救援。 |
C.王霸手下将士争相要求出战,甚至几十名壮士断发请战,此时王霸认为贼兵精锐,人数众多,而马武又过于依赖王霸,出兵容易失败,王霸没有出兵。 |
D.王霸对光武帝一片忠心,对将士们抚爱有加;他作战勇猛,机智沉稳;一生战功显赫,屡受封赏。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
(2)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哂之哂:微笑。 |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
C.因之以饥馑因:趁着 |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有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B.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②为国以礼 |
C.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D.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②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对下列各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与点也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
③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④鸟兽不可与同群
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A.①③④⑥相同, ②⑤不同。 |
B.③④⑥相同, ①②⑤都不同。 |
C.③④⑤相同,②⑥相同,①与其它不同。 |
D.③④⑤⑥相同,①②不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万民同乐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正好符合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
B.此篇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子路性急直率,有点粗疏鲁莽;冉有、公西华谦虚谨慎,平易谦和;曾晰则显得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
C.这段文字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
D.弟子们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孔子表示了不同的态度:对曾皙表示非常赞同,甚至欣赏;对子路表示肯定,用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对弟子的满意;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日:“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竞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
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六年,拜御史中丞。拜:拜见 |
B.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用事:掌权 |
C.忽辛遂伏辜。辜:罪 |
D.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识:作标记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雄飞乃先自降一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B.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何可胜道也哉 |
C.然臣未尝敢轻用然则何时而乐耶 |
D.卢世荣以言利进用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①搜挟蠹弊,悉除之②张雄飞真公辅器
③惟公独否④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⑤决壅滞,黜奸贪⑥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
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③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
B.越国以鄙远鄙:鄙视,看不起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 |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不同 |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
下列选项中“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 D.以为得之矣 |
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
B.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力) |
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
D.虽又槁暴。(“暴”通“曝”,晒干) |
下列各句中有两个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声非加疾也 |
C.假舆马者 |
D.金就砺则利 |
E. 蚓无爪牙之利
F. 用心一也下列各组中一词多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于:寒于(比)水 / 善假于(介词,不译。引进作用)物也 / 取之于(从)蓝 |
B.而:君子博学而(表递进,并且)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表并列)行无过矣 / 终日而(表修饰)思矣 / 臂非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 锲而(表顺承)舍之 / 积善成德,而(表原因)神明自得 |
C.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
D.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曲中规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E.用心一也
F.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若)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
B.吾尝终日而思(索)矣 |
C.輮(之)使之然也) |
D.輮(之)以(之)为轮)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证明“君子善假于物”的一组是()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第一段五个比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
B.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
C.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
D.作者在三个比喻的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行 衢 道 者 不 至 事 两 君 者 不 容 目 不 能 两 视 而 明 耳 不 能 两 听 而 聪 螣 蛇 无 足 而 飞 鼫 鼠 五技 而 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
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注释岁满:任职期满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②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