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哂之哂:微笑。 |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
C.因之以饥馑因:趁着 |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有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B.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②为国以礼 |
C.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D.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②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对下列各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与点也 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
③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④鸟兽不可与同群
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A.①③④⑥相同, ②⑤不同。 |
B.③④⑥相同, ①②⑤都不同。 |
C.③④⑤相同,②⑥相同,①与其它不同。 |
D.③④⑤⑥相同,①②不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皙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万民同乐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正好符合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
B.此篇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子路性急直率,有点粗疏鲁莽;冉有、公西华谦虚谨慎,平易谦和;曾晰则显得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
C.这段文字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
D.弟子们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孔子表示了不同的态度:对曾皙表示非常赞同,甚至欣赏;对子路表示肯定,用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对弟子的满意;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沈复①
余自粤东归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灿邀余游西山小静室,余适腕底无闲,嘱其先往。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余诺之。
越日,余独步出阊门,至山前,过水踏桥,循田睦而西。见一庵南向,门带清流,剥啄②问之。应曰: “客何来?”余告之。笑曰:“此‘得云’也,客不见匾额乎?‘来鹤’己过矣!”余日:“自桥至此,未见有庵。”其人回指曰:“客不见土墙中森森多竹者,即是也。”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余即循径入,过小石桥,向西一折,始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后有长跋,不暇细观。入门经韦陀殿,上下光洁,纤尘不染,知为好静室。忽见左廊又一小沙弥奉壶出,余大声呼问,即闻室内星灿笑曰:“何如?我谓三白决不失信也!”旋见云客出迎,曰“候君早膳,何来之迟?”一僧继其后,向余稽首,问知为竹逸和尚。入其室,仅小屋三椽,额曰“桂轩”,庭中双桂盛开。星灿、忆香群起嚷曰:“来迟罚三杯!”席上荤素精洁,酒则黄白俱备.余问曰:“公等游几处矣?”云客曰:“昨来已晚,今晨仅到得云、河亭耳。”欢饮良久。饭毕,仍自得云、河亭共游八九处,至华山而止。各有佳处,不能尽述。华山之顶有莲花峰,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即乘山舆,径回来鹤。
桂轩之东,另有临洁小阁,己杯盘罗列。竹逸寡言静坐而好客善饮。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余曰:“今夜月色甚佳,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竹逸曰,“放鹤亭可登也。”云客曰:“星灿抱得琴来,未闻绝调,到彼一弹何如?”乃偕往。但见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星灿弹《梅花三弄》,飘飘欲仙。忆香兴发,袖出铁笛,呜呜而吹之。云客曰:“今夜石湖看月者.谁能如吾辈之乐哉?”盖吾苏八月十八日石湖行春桥下,有看串月胜会,游船排挤,彻夜笙歌,名虽看月,实则挟伎哄饮而己。未几,月落霜寒,兴阑归卧。(有删节)
〔注释〕①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②剥啄,象声词,敲门声.此处意为“敲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适腕底无闲适: 恰逢 | B.门带清流带:环绕 |
C.袖出铁笛 袖:衣袖 | D.兴阑归卧阑:残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循田膛而西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何来之迟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
C.叩之,亦无应者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
D.实则挟伎哄饮而己位卑则足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应友人之约去来鹤庵相聚,因路途不熟,误以得云庵为来鹤庵,在得云庵居者的指点下,最终得以与友人欢聚。 |
B.来鹤庵墙内多竹,环境清幽,深闭的小门须用墙穴中的石头敲击方能使院内的人听见,此小门门额上粉书“来鹤”。 |
C.竹逸和尚居处雅洁,其好客善饮,沉静少言,又与众人赏月听曲,可见其不拘泥于佛门的清规戒律,颇有生活情趣。 |
D.众人同登放鹤亭,长空映月,从林披霜,万籁俱寂。星灿弹琴,忆香吹笛,这与作者家乡苏州的串月胜会其乐迥异。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
(2)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①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注]①练实: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②鸱chī,猫头鹰一类的鸟。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
B.宋荣子犹然笑之辩乎荣辱之境 |
C.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圣人不凝滞于物 |
D.旬有五日而后反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比:合乎 |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恐吓 |
C.彼且恶乎待哉恶:何 | D.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致:给予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A.流俗之所轻也 | B.衣赭衣,关三木 |
C.臣具以表闻 |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御六气之辩 | B.虽趣舍万殊 |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下列对选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提到宋荣子是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 高,十分可笑。 |
B.列子御风而行,轻妙飘然,他超然脱俗,但还没达到逍遥的境界。 |
C.“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和谐的广大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心灵自由的要求。 |
D.乙文中,庄子用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使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
翻译下面的句子。(共9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3)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阎典史者,名应元,浙江绍兴人也。 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丞簿选愞① 怖急,男女奔窜。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诸我。”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久之,仅循资迁广东英德县主簿。应元以母病未行,亦会国变,挈家侨居邑东之砂山。
当是时,豫王大军渡江②,金陵降,君臣出走。守士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而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盖应元之谋居多。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郳① 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分茅,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城俄陷,大军从烟焰雾雨中,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出出,遂被缚。
(选自[清]郡长蘅《阎典史传》,有删节。)
注:①选愞 : 怯懦。②豫王大军渡江:豫新王在顺治二年五月率清军渡过长江。
③陴郳 :城上女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薄:逼近。 |
B.而会县令摄篆旁邑摄:通“慑”,害怕。 |
C.非故事,邑人以为荣故事:先例。 20080927 |
D.豫王大军渡江,金陵降,君臣出走出走:出逃。 |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应元以母病未行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
B.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C.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D.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无乃尔是过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应元是明末一个官卑职微的小吏,他英勇善战,初任江阴典史,江盗入侵,男女 奔窜,他临危不惧,聚集众人,击退了江盗。 |
B.清军大举南下时,敌强我弱,众寡悬殊,形势危急,江阴以一弹丸小邑仍死守八十 多天,这多是仰仗了阎应元的智谋。 |
C.阎应元谋略过人,长于谋划,江阴守城战中,城中缺少弓箭,阎应元巧设计谋,先派人潜入敌营,鼓噪扰乱,然后趁机束藁为人,获箭无数。 |
D.阎应元精忠为国,清军南下,大局糜烂,他仍率众坚持抗敌;面对刘良佐的劝降,他慷慨陈词,令叛将刘良佐惭愧而退,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
(3)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
译文: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饥荒)加(增加)少
弃甲曳兵(拖着兵器)庠序(学校)
C.养生丧(办丧事)死孝悌(孝敬父母)
D.斯天下之民至焉(那么)负戴(穿戴)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B.人皆得以隶使之 |
C.填然鼓之 | D.申之以孝悌之义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写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 ”的寓言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说明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第三部分阐述 “仁政”的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
B.孟子的王道分两个阶段:使民无憾的王道之始和富民兴教的王道之成。养生丧死无憾,可以说是温饱阶段;到了“衣帛”“食肉”,则可以说是达到富裕阶段了;更重要的是大办教育,申之以孝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孟子揭露邻国国君的行为,梁惠王“移其粟于河内”,说明他并不是“不知检”、“不知发”的人。 |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弘,步步推进,环环相扣。本文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病卒官。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止:住宿 |
B.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径:一直 |
C.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少:同“稍”,稍微 |
D.因解其缚,使诣太祖诣:拜见 |
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王修“为人仗义”的一项是()
①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③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 ④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
⑤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④⑤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因为母亲死于社日这一天,所以第二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时,王修触景生情,极为哀痛,请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 |
B.王修被孔融召为主簿,任高密县令。贼人进入当地豪侠孙氏家躲藏,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役和百姓包围了孙家,迫使其交出了作案之人。 |
C.王修曾被袁谭征召为治中从事,多次受别驾刘献诽谤诬陷。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使刘献得以免于一死。 |
D.王修为官清廉,他在袁谭处任职时,袁谭手下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可在太祖攻破袁谭后,却见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 |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⑵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