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沈复①
余自粤东归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灿邀余游西山小静室,余适腕底无闲,嘱其先往。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余诺之。
越日,余独步出阊门,至山前,过水踏桥,循田睦而西。见一庵南向,门带清流,剥啄②问之。应曰: “客何来?”余告之。笑曰:“此‘得云’也,客不见匾额乎?‘来鹤’己过矣!”余日:“自桥至此,未见有庵。”其人回指曰:“客不见土墙中森森多竹者,即是也。”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余即循径入,过小石桥,向西一折,始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后有长跋,不暇细观。入门经韦陀殿,上下光洁,纤尘不染,知为好静室。忽见左廊又一小沙弥奉壶出,余大声呼问,即闻室内星灿笑曰:“何如?我谓三白决不失信也!”旋见云客出迎,曰“候君早膳,何来之迟?”一僧继其后,向余稽首,问知为竹逸和尚。入其室,仅小屋三椽,额曰“桂轩”,庭中双桂盛开。星灿、忆香群起嚷曰:“来迟罚三杯!”席上荤素精洁,酒则黄白俱备.余问曰:“公等游几处矣?”云客曰:“昨来已晚,今晨仅到得云、河亭耳。”欢饮良久。饭毕,仍自得云、河亭共游八九处,至华山而止。各有佳处,不能尽述。华山之顶有莲花峰,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即乘山舆,径回来鹤。
桂轩之东,另有临洁小阁,己杯盘罗列。竹逸寡言静坐而好客善饮。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余曰:“今夜月色甚佳,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竹逸曰,“放鹤亭可登也。”云客曰:“星灿抱得琴来,未闻绝调,到彼一弹何如?”乃偕往。但见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星灿弹《梅花三弄》,飘飘欲仙。忆香兴发,袖出铁笛,呜呜而吹之。云客曰:“今夜石湖看月者.谁能如吾辈之乐哉?”盖吾苏八月十八日石湖行春桥下,有看串月胜会,游船排挤,彻夜笙歌,名虽看月,实则挟伎哄饮而己。未几,月落霜寒,兴阑归卧。(有删节)
〔注释〕①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②剥啄,象声词,敲门声.此处意为“敲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适腕底无闲适: 恰逢 | B.门带清流带:环绕 |
C.袖出铁笛 袖:衣袖 | D.兴阑归卧阑:残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循田膛而西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何来之迟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
C.叩之,亦无应者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
D.实则挟伎哄饮而己位卑则足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应友人之约去来鹤庵相聚,因路途不熟,误以得云庵为来鹤庵,在得云庵居者的指点下,最终得以与友人欢聚。 |
B.来鹤庵墙内多竹,环境清幽,深闭的小门须用墙穴中的石头敲击方能使院内的人听见,此小门门额上粉书“来鹤”。 |
C.竹逸和尚居处雅洁,其好客善饮,沉静少言,又与众人赏月听曲,可见其不拘泥于佛门的清规戒律,颇有生活情趣。 |
D.众人同登放鹤亭,长空映月,从林披霜,万籁俱寂。星灿弹琴,忆香吹笛,这与作者家乡苏州的串月胜会其乐迥异。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
(2)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①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即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②,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已校尉及长史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三国志·仓慈传》)
注:①杂胡:少数民族。 ②过所:过关所用的凭证。下面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先是属城狱讼众猥 猥:众多 |
B.而诸豪族多逆断绝 逆:背叛 |
C.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曾:竟然 |
D.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望:怨恨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写仓慈治理的具体措施的一项 ( )
①甚得其理 ②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 ③县不能决,多集治下
④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 ⑤既与贸迁,欺诈侮易 ⑥以府见物与共交市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末丧乱,西陲敦煌二十年旷无太守,地方事务都由大姓豪右把持,太和年间,仓慈来任太守,抑挫豪右,抚恤贫弱百姓,甚得其理。 |
B.仓慈治理敦煌,为无立锥之土的贫弱百姓"随口割赋",并让分得田地的贫民慢慢还清大户的田钱。各县拖延不能决的案子,大多送到郡里,仓慈亲自审阅,分别轻重进行处理,一年中处决囚犯竟然不到十人。 |
C.西域少数民族想到敦煌来进贡或贸易,经常受到豪右的阻扰和欺侮而心怀怨恨,仓慈就去抚慰他们,想回去的,就发给他们边界通行证;想到洛阳的,就派人在路上护送。 |
D.仓慈的一些治理措施,给当地百姓、官吏和西域少数民族带来很多好处,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仓慈死后,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并用各种形式纪念他。 |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
(2)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遂逾次用之逾:按照。 |
B.銮皆谨事之事:服事。 |
C.銮留独秉政者两月秉:执掌。 |
D.所拟不中律中:符合。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①。”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于沟渎④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十七》)
(二)子夏日:“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⑤。”(《论语·子张篇十-》)
【注】①齐桓公与公子纠是兄弟,桓公夺得君位,杀了公子纠,管仲是公子纠的家臣,没有自杀殉主,而此后辅佐桓公。②我们都将像野蛮不开化的夷狄一样。③谅:像普通百姓一样遵守信用。④为小节而自杀在山沟里。⑤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闲:木栏,这里指界限、范围。
(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请就此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也。
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矣。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曰:“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日:‘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于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日:‘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日:‘不可。’尹文曰:‘臣观下吏之理齐,齐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非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选自《公孙龙子·迹府》,有删减)
【注】公孙龙:战国时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提出了“白马非马”等论点。“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穿,孔子之裔也裔:后代 |
B.交友则信,处乡则顺处:相处 |
C.言之敢无说乎说:根据 |
D.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是:肯定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疾名实之散乱凌万顷之茫然 |
B.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C.虽十黄帝,不能理也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
D.所愿而不可得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
B.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
C.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
D.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龙是先秦时能言善辩的一个名士,他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学术观点,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主要在这个方面。 |
B.孔子的后人孔穿对公孙龙非常仰慕,想拜他为师,但孔穿拜师的前提条件是公孙龙必须放弃“白马异于马”这个观点。 |
C.文章中公孙龙借齐王与尹文的对话,取譬喻理,旨在论证孙穿熟习儒术却否认“白马异于马”的观点是荒谬的,是不符合逻辑的。 |
D.孙穿质疑公孙龙的“白马异于马”的观点,他认为公孙龙无非是喜好“士”的名称,却不能真正辨别“士”的概念的类别。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
(2)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
(3)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僧圆泽传
苏轼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憕□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憕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泽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源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
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次南浦次:停靠,停留 |
B.源遂不果行果:成为事实 |
C.却回烟棹上瞿塘却:但是 |
D.拜谏议大夫,不就就:就任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禄山陷东都,憕□居守死之
②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
③自洛适吴,赴□约
A.①乃②也③其 | B.①以②者③之 |
C.①乃②也③之 | D.①以②者③其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
B.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
C.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
D.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憕官居光禄卿,驻守洛阳惠林寺,安禄山攻陷洛阳,李憕守卫惠林寺,兵败而死,他的儿子李源耿耿于怀,发誓不做官。 |
B.李源践行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的誓言,很符合佛家修行的理念,是他和圆泽和尚十分投缘的信仰基础。 |
C.圆泽向李源介绍说自己注定是要做这个姓王的妇女的儿子,如果自己不来,这个妇女怀孕三年也不能哺乳。 |
D.圆泽迁就李源时感叹“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他已经知道自己此行必然死在路上。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
②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
(2)圆泽和李源可以说是莫逆之交,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举出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