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鄙:鄙视,看不起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下列选项中“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划8处)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倭人见之,亦齚指称叹,以为不可及。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节选自明·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
【注释】①觇(chān)卒:密探。觇,窥视。②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听取臣下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 ③三法司:指全国高级司法机关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④齚(zé)指:咬着手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指挥门达宠骄横怙依仗
B.及驾还复,授职酬劳辟征召
C.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官品
D.人亦莫敢以一艺之目看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达计不行,彬犹降黜青,取之于蓝,青与蓝
B.法司虽知枉,岂敢辨明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达遂闻会三法司勇气闻于诸侯
D.故物色各称,天真烂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
(2)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
文中杨埙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为 人 君 而 侮 其 臣 者 智 者 不 为 谋 辩 者 不 为 使 勇 者 不 为 斗 智 者 不 为 谋 则社 稷 危辩者 不 为 使 则 使 不 通 勇 者 不 为 斗 则 边 境 侵。
(选自《新序·杂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诩以惧氐 假:借助
B.太祖征之 比:较量
C.更追之,更战必胜 促:赶快
D.诩于绣坐上谓绍使 显:公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氐果不敢害,盟而送之 嬴而不助五国也
B.进兵交战,大败还 蟹六跪二螯
C.夫曹公奉天子令天下 赵亦盛设兵待秦
D.宜从一也 皆出于此乎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2)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
这篇文言文中,作者认为传主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顾隐君传(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①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尤不能与俗竞。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③,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覃恩:广施恩泽。②媮靡:奢侈的生活。③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平生未尝财爱:吝惜
B.隐君固其兄子让:谦让
C.置役田以其里人恤:怜悯
D.石于墓勒:雕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居昆山七浦塘师道不传也久矣
B.一饮一食,必手加额空身膏草野
C.卒偿之不自言劳苦功高如此
D.乞兄书之,勒石于墓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
(2)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文中,传主顾隐君为人处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断句限9处)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