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
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材料四 孝文帝诏曰:“代人(即鲜卑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其穆、陆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高祖崩,(元)禧受遗辅政。虽为宰辅之首……而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士族)“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 
——《魏书》
(1)材料一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阅读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人果欲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等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决专制,于家庭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一中的“纲常阶级制”实质指什么?为什么共和立宪制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
(2)材料二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是如何“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的。
(3)陈独秀提倡的“伦理的觉悟”指的是什么运动?简要评价这场运动?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注:《小学》、《大学》为儒家经典)
——《三字经》
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1)简述材料涉及儒家的主要思想?分析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3)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观察下列两幅剧照并阅读材料

材料一《摩登时代》材料二《等待戈多》
材料三现代派文学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从思想内容来说,它们几乎都是表现所谓“现代人的困惑”,即表现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那种陌生、孤独痛苦情绪。20世纪以来两次伤亡惨重的世界大战,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都对欧美各国为数众多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对腐朽、丑恶的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又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格格不入,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深陷迷途,他们的内心充满难以名状的迷惘、困惑。现代派文学正是这一部分人的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上的著名演员是谁?该演员的演出风格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2)材料二的作品属于哪一流派?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文学流派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
(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