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节选)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狱,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①,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勿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②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③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①昴,mǎo,“昴”是星宿名。《天文大象赋》有‘自胃仓而昴毕,实赵之交衢’,昴即指赵国。②白圭,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将军。③堀,同“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画,划分。B.义不苟取比周于朝    比周,结党营私。
C.然则荆轲湛七族  湛,通“沉”,灭。D.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  寥廓,气度宽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阳乃从狱中上书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少加怜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为燕尾生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则桀之犬可使吠尧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11.以下是对本文的评论,指出有失偏颇的一项
A.邹阳狱中上书自明,然其所语,多亟力称忠喊冤,吁天而自白心迹,而不能辩其所以忠耳。纵使奸邪之人,临危之际,亦能作斯语。
B. 本文辞藻丰赡,文采熠熠,使人读之目眩,却不免失于做作,由于其辞婉而善辨,终使“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C.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沉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充分显示了邹阳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
D.邹阳被系狱中,身罹杀身之祸,因而一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同时,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虽有些“不逊”(司马迁语),但这是他“有智略”的表现。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2)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3)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13.梁王想当皇帝,邹阳因上书劝谏而蒙冤下狱,于是邹阳上书自白心迹,但文中不直接反对梁王继承皇位, 而是大谈自己如何受到委屈。请结合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陈述的委屈内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孙 武
苏洵
①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见也。
②《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
③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斯乱。若按武之书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作战》曰: “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 “杀敌者,怒。”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
④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⑤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⑥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不足信也,固矣。
(选自《权书》,有删改)
【注】旧冢:这里指吴王的祖坟。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殊无一谋以斯乱弭:消除
B.威加于敌,则不得合交:交战
C.况区区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祖:效法
D.草无所统纪略:简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求之于用不穷者几人 B.兵家举为师
勾践不颓旧冢吴服 若按武之书责武之失
C.其失一 D.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见也

杀敌者,怒不足信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
(2)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
第③段中,苏洵分条列出孙武的“三失”,表明了他对孙武怎样的看法?请用一句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子家训
朱柏庐
黎明即起,洒扫庭,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近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洒扫庭除:清扫
B.须加温恤:同情
C.须分多寡润:安抚
D.怨而用暗箭匿:隐藏

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莫贪意外财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B.器具质洁序八州朝同列
C.屈志老成,急可相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利。
D.为人若此,庶近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下列用“/”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解的一项是()

A.轻听发言/ 安知非人之谮/ 诉当忍耐/ 三思因事/ 相争焉知/ 非我之不是/ 须平心暗想。
B.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 当忍耐/ 三思因事相争/ 焉知非我之不是/ 须平心暗想。
C.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 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 知非我之不是/ 须平心暗想。
D.轻听发言/ 安知非人之谮诉/ 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 焉知非我之不是/ 须平心暗想。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B.文章以骈散结合的形式写成,语言既通俗易懂,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又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C.文章从作息洒扫这些日常最简单的事情讲起,教导人们在不经意的生活小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D.本文为封建士大夫所作,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文中很多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2)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韩愈氏急/起而持之/汰繁抑浮/一归于朴群/天下学者/惟韩之从/自汉迄唐/旷数百年/而文章始复于古
B.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C.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D.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与李翰林建书
柳宗元
杓直足下:州传递至,得足下书,又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意皆勤厚。庄周言,逃蓬藋,闻人足音,则跫然喜。仆在蛮夷中,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用南人槟榔、余甘,破决壅隔大过,阴邪虽败,已伤正气。行则膝颤,坐则髀痹。所欲者补气丰血,强筋骨,辅心力,有与此宜者,更致数物。忽得良方偕至,益喜。
永州于楚为最南,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人形影,动成疮痏。明时百姓,皆获欢乐;仆士人,颇识古今理道,独怆怆如此。诚不足为理世下执事,至比愚夫愚妇,又不可得,窃自也。
仆曩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今仆癃残顽鄙,不死幸甚。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即便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孙,以共力役,时时作文,咏太平。摧伤之余,气力可想。假令病尽已,身复壮,悠悠人世,越不过为三十年客耳。前过三十七年,与瞬息无异。复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审矣。杓直以为诚然乎?
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贫者士之常,今仆虽羸馁,亦甘如饴矣。
足下言已白常州仆,仆岂敢众人待常州耶!若众人,即不复煦仆矣。然常州未尝有书遗仆,仆安敢先焉?裴应叔、萧思谦,仆各有书,足下求取观之,相戒勿示人。敦诗在近地,简人事,今不能致书,足下默以此书见之。勉尽志虑,辅成一王之法,以宥罪戾。不悉。某白。
(有删节)
①此信写于元和四年(809),作者谪居永州已经过了五个年头。②蓬藋(diào):二草名,飞蓬和灰藋。③量移:贬到远方任职的官吏,遇赦移至比较接近京城的地方任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州于楚为最南,与越相类状:情况
B.含怒窃发,人形影中:击中
C.又不可得,窃自也悼:哀悼
D.足下言已白常州仆煦:关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又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青,取之
B.逃蓬藋,闻人足音,则跫然喜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C.涉野有蝮虺、大蜂金就砺
D.时时作文,咏太平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蝮虺、大蜂”“ 射工、沙虱”不仅明写实物,还可能喻指那些对他公开迫害、暗中攻击的政客和小人。
B.信中说他只希望“量移”,甚至想耕田种麻,谈到未来,说即使病愈身壮,也不过三十年人间过客,读来悲怆凄厉。
C.信可分为三部分:一自然段谈病情,二、三自然段谈心情,四、五自然段谈读书、写作的情况以及朋俦问讯之事。
D.这封信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向好友吐露心曲,而主要是要求对方想尽一切办法把他“量移”到接近中原的地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2)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
(3)足下默以此书见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当发民力以宫室治:修建
B.又简不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
C.区区之法何焉预:预备
D.安于放而乐于耳诞:怪诞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
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
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B.苏轼认为庆历立学,到现在也仅存空名,可当时却耗费民力、民财,结果只是制造纷乱,使天下人陷于愁苦之中。
C.苏轼认为国家的治乱盛衰,根本不由实行了一百多年的科举的办法来决定,只要因循旧制,使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
D.苏轼认为现在关于“变科举,兴学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长远重大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作用。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