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件。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3分)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材料二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同下层脱离的的经济政策”和“实行退却”的经济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苏俄后来实行的“退却”的经济政策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列宁和邓小平的提出的经济政策的共同着眼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和邓小平在这些经济政策上共同的成功经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种最根本的无可避免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之中差不多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而他们也会光荣地履行职务的;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每每不过是些卑鄙的诽谤者,卑鄙的骗子和卑鄙的阴谋家;使他们能在朝廷里爬上高位的那点小聪明,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优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庶吉士:明清在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进入翰林院学习,之后经考核再授各种官职)。其余归内外户刑工商各部任用,比部曾(部曹:指清代各部属官),庶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栓(编栓:指翰林院编修或检讨官,科举进士的前三名才能授予此官职)。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此等武装攻击及因此而采取之一切措施,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时,此项措施应即终止。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1999年4月4日,北约在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中迎来了它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4月24日,北约19个成员国在华盛顿举行纪念庆典,并讨论通过了北约21世纪的战略新构想,即北约的《联盟战略概念》。其核心内容是:把北约的“集体防御”改为“捍卫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北约可以在其成员国以外地区乃至欧洲以外地区采取军事干预行动,其中包括对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恐怖活动、民族矛盾的爆发和地区冲突等一切被认为是可能危及北约安全的威胁;北约的军事行动无需取得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
——摘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联盟战略概念》和《北大西洋公约》在内容上的主要不同点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罗马大主教会拥有庞大的教阶机构和巨额的地产,他们任意扩大什一税的征收范围,出卖教职,无所不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搜刮日益加剧。16世纪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罗马教廷视德意志为挤不尽的“奶牛”,横征暴敛。……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管辖权)不是神授的权力,而是人的任命或帝王的任命造成的”,后来又号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
材料二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吴于廑《一份是非杂糅的遗产--〈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序》
(1)据材料一、二指出马丁路德号召人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的主要原因。为达到这一目的,马丁路德提出了哪些主张?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实质上反映了哪一阶级的要求?依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工业化的欧洲强国不仅完全地拥有这些巨大的殖民地,而且还控制了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被实际共容的、经济和军事上软弱的地区。中国、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就是例证。它们名义上都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却经常遭到掠夺、蒙受耻辱、受到强国以直接和间接的种种方式进行的控制。
不应该得出结论,说新帝国主义(指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按照历史的观点,新帝国主义无疑将被看作是世界的一大进步,正如工业革命是欧洲人的一大进步一样。实际上,新帝国主义的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国家即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评价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