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发生后,党和政府紧急采取各项救援工作。若一架执行救灾任务的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相隔0.5s先后释放完全相同的两箱救灾物资1和2。在这两箱物资刚开始下落的一小段时间内,可以认为它们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则在这一小段时间内,地上的人将看到(  )

A.1号箱在2号箱的正下方 B.两箱间的水平距离保持不变
C.两箱间的水平距离越来越大 D.两箱间的水平距离越来越小
科目 物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某种金属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 k m 与入射光频率 ν 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 ν 0 为极限频率。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A.

逸出功与 ν 有关

B.

E k m 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C.

ν < ν 0 时,会逸出光电子

D.

图中直线的斜率与普朗克常量有关


(2)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 m ,速度大小为 v A 球与质量为2 m 静止的 B 球碰撞后, A 球的速度方向与碰撞前相反。则碰撞后 B 球的速度大小可能是。(题选项前的字母)

A.

0.6

B.

0.4

C.

0.3

D.

0.2

(1)在光电效应试验中,某金属的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为 λ ,该金属的逸出功为。若用波长为 λ λ< λ 0 )单色光做实验,则其遏止电压为。已知电子的电荷量,真空中的光速和布朗克常量分别为 e c h
(2)如图, ABC 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 m 。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 BC 之间有一轻质弹簧,弹簧的两端与木块接触可不固连,将弹簧压紧到不能再压缩时用细线把 BC 紧连,是弹簧不能伸展,以至于 BC 可视为一个整体,现 A 以初速 v 0 沿 BC 的连线方向朝B运动,与 B 相碰并粘合在一起,以后细线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 C A,B 分离,已知 C 离开弹簧后的速度恰为 v 0 。求弹簧释放的势能。

(1)一振动周期为 T ,振幅为 A ,位于 x=0 点的被波源从平衡位置沿 y 轴正向开始做简谐震动,该波源产生的一维简谐横波沿 x 轴正向传播,波速为 v ,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一段时间后,该震动传播至某质点 p ,关于质点 p 振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振幅一定为 a

B.周期一定为 t

C.速度的最大值一定为 v

D.开始振动的方向沿 y 轴向上或向下取决去它离波源的距离
E.若 p 点与波 vt ,则质点 p 的位移与波源的相同
(2)一半圆柱形透明物体横截面如图所示,地面 AOB 镀银,(图中粗线) o 表示半圆截面的圆心一束光线在横截面内 ° MOA=60° ,角 NOB=30° 。求

(1)光线在 M 点的折射角
(2)透明物体的折射率

(1)对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气体的压强和体积都不变,其内能也一定不变

B.

若气体的内能不变,其状态也一定不变

C.

若气体的温度随时间不段升高,其压强也一定不断增大

D.

气体温度每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与气体经历的过程有关

E.

当气体温度升高时,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2)如图,一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细长玻璃管,下部有长 l 1 =66cm 的水银柱,中间封有长 l 2 =6.6cm 的空气柱,上部有长 l 3 =44cm 的水银柱,此时水银面恰好与管口平齐。已知大气压强为 p 0 =70cmHg 。如果使玻璃管绕低端在竖直平面内缓慢地转动一周,求在开口向下和转回到原来位置时管中空气柱的长度。封入的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在转动过程中没有发生漏气。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吸收光子向外释放电子的现象
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
D.汤姆生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如图所示,滑块A质量为2m,滑块B质量为m,滑块C的质量为0.5m,开始时,A、B分别以v1,v2的速度沿光滑水平轨道向固定在右侧的挡板运动,现将C无初速度的放在B上,并与B粘合不再分开,此时A与B相距较近,B与挡板相距足够远。若B与挡板碰撞后以原速率返弹,A与B碰撞后粘合在一起,为使B能与挡板碰撞两次,v1v2应满足什么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