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莱芜期末)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的艰难发展历程,从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经济强国之梦的诞生与毁灭。由此我们得出的认识是 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一战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③“实业救国”的主张在当时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无法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 B.孟轲 | C.荀况 | D.韩非 |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 | 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证 |
| C.反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 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 |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商,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洪仁玕 | D.康有为 |
19世纪末,“物竞”、“天择”等成为社会流行词语。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作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种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时代使命是
| A.严复译著《天演论》影响 | B.甲午战败,救亡图存 |
| C.自然法则适用于社会法则 | D.思想开放,追求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