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于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亚欧会议实现第二轮扩大后45个成员领导人的首次聚会。首脑会议的主题为“对话合作、互利共赢”。
与会领导人围绕着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就国际经济的金融形势、粮食安全、救灾合作、国际和地区形势、可持续发展、加强不同文明对话等问题坦诚、深入交换了看法,达成广泛的重要的共识,会议发表了《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和《主席声明》等三个成果文件,还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多项合作倡议。与会领导人认为,各国政府应体现远见和魄力,坚定、果断、负责、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挑战。领导人对通过共同努力克服危机充满信心。
结合材料,谈谈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挑战反映的政治学道理。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
"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些关系?请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及其作用。
(3)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共享"也需要"共建",你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商品适度包装,既能保护商品,又能促进销售。然而,如果过度包装,必然导致资源浪费,甚至污染环境。据测算,减少1000克过度包装纸,可节约1.3千克标准煤,全国减少10%的过度包装纸,可节约120万吨标准煤。
针对过度包装现象,如果以“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为题向消费者发出倡议,可以选择经济生活中的哪些观点并说明理由。(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5名同学围绕“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对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同学们发现,第一,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1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会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污染;1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第二,中国每年消耗电池70多亿只。中学生使用随身听、复读机、电子词典等,是电池消耗大户,人均年消耗电池50节以上。
同学们了解到,第一,目前废旧电池回收率不到2%。有近八成的人认为废旧电池回收活动“与自己无关”或“没时间参加”,有87%的人将废旧电池与生活垃圾一起丢弃。第二,目前收集来的废旧电池主要由环保部门集中填埋,但填埋并不能彻底控制废旧电池的污染。
同学们还了解到,提取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加以再利用,不仅符合我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且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估算,处理10万只废旧电池,可获2万元左右。但企业对处理废旧电池没有积极性。因为,进口处理废旧电池的机器价格昂贵。并且,一台机器每日可处理几吨废旧电池,本地的废旧电池不够它“吃”几天,导致生产能力闲置,亏本运行。
假如你现在加入该探究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
(1)运用经济常识,就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2)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为中学生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简要说明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
(3)参与该项活动对你今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

在商业领域有个说法,叫“金九银十”,这个时候,临近中秋、国庆佳节,消费需求旺盛,是商家竞争的关键时刻。现有一个著名商业集团,地处繁华闹市区,准备制订一个迎两节促销计划。
(1)请你为该公司做一个策划方案,并说明经济学依据。
(2)在讨论策划方案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国庆长假期间顾客太多,员工工作很累,休息休假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服务标准可以适当降低,对此,你会提出怎样的看法?

海尔1997年在菲律宾建立海外第一家工厂,随后迅速在中东、北非等地区设厂,1999年进入美国设厂,现在,海尔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领头羊”。目前,海尔在海外拥有30个制造基地,22个贸易中心,全球本土化布局日臻完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范。
(1)什么是“走出去”?
(2)“走出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要“走出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