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奠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技术
D.如土委地委:卸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因利乘便
D.善刀而藏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译文:                                  
14. 疱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借孟武子问仁这一话题,引出孔子对自己的四个学生仁的评价。
B.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
C.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D.从这段内容可知,孔子在评价人的标准就是“仁”。他把“仁”放在最高的地位。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 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 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B.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 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 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
C.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 “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低放弃自己,听从别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D.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 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 点。

(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u):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如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二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 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袆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已持政,稍自肆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顾:考虑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租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⑵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⑶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其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注]报闻:上书言事,上不采纳。
1.对下面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逊必侮上侮:轻慢
B.陛下即爱厚之即:如果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过:路过
D.在人之右右:上位,尊贵的地位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曲突徙薪亡恩泽②人为徐生上书
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焦头烂额为上客
A.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C.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霍氏奢侈 B.宜以时抑制
C.往事既已 D.后以为郎
4.“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到远处去搬柴禾,否则恐怕会发生火灾
B.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把柴禾搬到远处去,否则将会发生火灾
C.再另外造个拐弯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D.再另外造一个拐弯的烟囱,到远处去搬柴禾,不然的话,恐怕会发生火灾
5.文中“徙薪曲突之策”指的是:
A.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B.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其积薪
C.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
D.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6.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福从霍氏奢侈,必行逆道,料到其必然自取灭亡,但又不希望见到霍氏败亡,就多次上书,希望皇上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B.皇上不采纳徐福的意见,后来霍氏果然被诛灭。霍氏亡后,徐福并未得到嘉奖,等到有人上书后,他才得到了皇上的一点奖赏。
C.曲突徙薪的故事讲了有一个主人不听到访客人的意见,没有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终至发生了火灾,后来论功宴请,却只请为救火而焦头烂额的人,没请提宝贵意见的人。
D.有人向皇上建言,应该奖赏徐福,尊重有先见之明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