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的话错误在于
| A.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 | B.违背了效率原则 |
| C.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D.把平均主义当成公平 |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段话说明
| A.认识的主体性 | B.认识的主观任意性 |
| C.主体因素制约认识使其呈现出个体差异 | D.认识具有客观性 |
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 A.“对客体的反映为基础 |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
|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 |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说明
|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政造的关系 |
|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途径 |
| D.不仅客体决定认识,而且主体(包括主观)也制约、规范认识 |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
| A.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 B.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关系 |
| C.包括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 | D.对立统一的关系 |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
| A.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 B.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
| C.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 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