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DDT浓度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在环境条件(DDT)“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中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为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另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实验二的分析,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蝇群体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之________。(前、中、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有关“生物体的结构”相关的概念图。

结合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填充如下问题:
(1)刚收获的玉米种子在阳光下晒干,质量减轻,这个过程损失的主要是,这样的种子在条件适宜的时候,(填“会”或“不会”)萌发成幼苗。
(2)将晒干的种子放在一洁净的试管中加热,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这主要是
这样的种子在条件适宜的时候,(填“会”或“不会”)萌发成幼苗。

将下列多聚体与其单体用线段连接起来,并将请将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只连线不给分:



单体



多聚体


①血红蛋白
②糖原 A.葡萄糖
③DNA B.氨基酸
④蔗糖 C.核糖核苷酸
⑤淀粉 D.脱氧核苷酸
⑥载体
⑦纤维素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下图A、B分别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符号与文字全对才给分)

(1)根据有无细胞壁可知,A细胞为   细胞;B细胞为  细胞。
(2)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工厂”是 [ ]__________ ;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 是实现核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4)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 ]
(5)1所示结构的主要化学组成为_________和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 是蛋白质的合成机器。

某种牧草体内形成氰的途径为:前体物质→产氰糖苷→氰。基因A控制前体物质生成产氰糖苷,基因B控制产氰糖苷生成氰。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现型
有氰
有产氰糖苷、无氰
无产氰苷、无氰
基因型
A_B_(A和B同时存在)
A_bb(A存在,B不存在)
aaB_或aabb(A不存在)

(1)在有氰牧草(AABB)后代中出现的突变个体(AAbb)因缺乏相应的酶而表现无氰性状,如果基因b与B的转录产物之间只有一个密码子的碱基序列不同,则翻译至mRNA的该点时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编码的氨基酸,或者是
(2)与氰形成有关的二对基因自由组合。若两个无氰的亲本杂交,F1均表现为氰,则F1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3)高茎与矮茎分别由基因E、e控制。亲本甲(AABBEE)和亲本乙(aabbee)杂交,F1均表现为氰、高茎。假设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F2中个体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无氰、高茎占F2,其中的纯合体占这部分无氰、高茎的
(4)以有氰、高茎与无氰、矮茎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纯种牧草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那么这个纯种无氰、矮茎的亲本的基因型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