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但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对农作物危害仍然很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暴发成灾,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江苏农科院开展“转基因抗虫棉”的科技攻关研究,成功地将某种能产生抗虫毒蛋白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得到的棉花新品种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高达80%以上。
就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抗虫基因之所以能接到植物体内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转基因抗虫棉”具有抗害虫的能力,这表明棉花体内产生了抗虫的_____________物质。这个事实说明,害虫和植物共用一套_____________,蛋白质合成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的。
(3)“转基因抗虫棉”抗害虫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4)该项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预言,此种“转基因抗虫棉”独立种植若干代以后,也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此现象来源于___________。
(6)基因导入工程技术已在多方面得到应用,请各举一例说明该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西葫芦的果皮颜色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T与t)控制,其中白、绿、黄色三种色素在果皮细胞内的转化途径如下图所示。已知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果皮呈白色。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由色素转化的①过程可知,该基因是通过控制 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2)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果皮颜色为 ,黄果皮西葫芦的基因型可能是
(3)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与纯合的黄果皮西葫芦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从理论上讲,F2的性状比例为白色:绿色:黄色 = 。让F2的全部白果皮西葫芦与绿果皮西葫芦杂交得F3,则F3中黄果皮西葫芦占
(4)某同学发现在某个黄果皮西葫芦果皮上长有一块白斑,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发生突变的是 (B、b、T、t )基因。

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_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
(2)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 增加。
(3)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和输出量均 。根据图1图2信息可知,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的原因是
(4)下图为在适宜光强条件下,棉花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30℃时,棉花净光合速率是
molmg叶绿素·h

科学家通过对鼠和人控制抗体产生的基因进行拼接,实现了对鼠源杂交瘤抗体的改造,生产出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减少、效果更好的鼠-人嵌合抗体,用于癌症治疗。如图表示形成鼠-人嵌合抗体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鼠源杂交瘤抗体就是从免疫小鼠的脾脏细胞中获取B淋巴细胞,在诱导剂的作用下与 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并通过体内培养或体外培养生产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与普通血清抗体相比较,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的 ,可大量制备。
(2)与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相比,动物细胞融合在诱导融合方面的主要区别是还常用 诱导融合。
(3)生产单克隆抗体一般不直接培养B淋巴细胞,主要原因是 。人体内的抗体由 细胞合成分泌的。
(4)科学家通过基因拼接,将鼠源抗体基因改造成鼠-人嵌合抗体基因,然后导入到鼠淋巴细胞中,这个过程中用到的工具酶有 ,改造抗体属于 工程的范畴。

下图中左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右图表示一个种群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推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B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
(2)渔业生产中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农业生产上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依次会使各自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甲中_____________所示的类型。
(3)图乙中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_____(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死亡率。
(4)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_______点开始防治。若该类动物分布在不同区域形成两个种群,那么这两个种群要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_______。

请回答以下与动物生理有关的题目:

(1)上图①表示一种脊椎动物普遍具有的突触及信号传导过程。图②表示三个连接的神经元,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 (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包裹的递质在功能上是一种 分子。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
(2)在图②中箭头处施加一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填图中字母)处。若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当破坏a,刺激d时,e (“有”或“无”)反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