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二十世纪九○年代,对于传统文化应抱有怎样的态度?不妨听听当今学者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传统与现代是互不相容的抽象观念,追求现代即需抛弃传统 |
B.认识传统,深入检讨,方有助于现代的发展 |
C.否定传统,勇于舍弃,方有助于现代的发展 |
D.传统与现代只是时间前后的划分,从内容上看并无不同 |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内外服制 |
该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
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
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发展资本主义 | B.推翻专制统治 | C.建立民主政治 | D.实现民族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