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系学生王晓明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在旅行日记中绘制了祖国轮廓图,并写道“美丽的中华,无论你怎样看她,都有一种诱人的美”。 
王晓明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沿g—h线穿过我国的主要自然保护区:卧龙—鼎湖山—梵净山—武夷山 |
| B.进入6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的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尘暴肆虐—阴雨连绵 |
| C.秋天,漫步e—f,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它古老的文明;“塞外江南”的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 |
| D.a—b线附近,自北向南依次为:雪峰连绵,驼铃丁当—峡谷众多,水能丰富—地面崎岖,山清水秀 |
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①盆地边缘地区②河流下游地区③盆地中央④绿洲地区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我国科技人员在横断山脉某峡谷地区进行了山地水土流失研究,得出下表数据。据此回答18~19题。
| 年份 |
降雨量(mm) |
地表覆盖 |
|||
| 非林地 |
人工林地 |
||||
| 径流量(m3/s) |
土壤侵蚀量(t/km2a) |
径流量(m3/s) |
土壤侵蚀量(t/km2a) |
||
| 1992 |
475.4 |
4.5 |
160.5 |
1.0 |
0.2 |
| 1990 |
611.4 |
9.9 |
264.6 |
1.9 |
6.6 |
| 1993 |
815.9 |
10.1 |
272.6 |
2.4 |
0.5 |
| 1991 |
884.8 |
11.1 |
299.2 |
2.8 |
4.9 |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 A.降雨量相同时,人工林地的径流量大于非林地 |
| B.降雨量相同时,人工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非林地 |
| C.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反比例的关系 |
| D.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
图表资料反映了森林具有的功能是()
|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 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
|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 D.保护海岸,抵御台风 |
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
|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
|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
| D.彻底退耕还林 |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 B.过度放牧 | C.开山取石 | D.环境污染 |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 B.风蚀作用 | C.水蚀作用 | D.沉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