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现在,使用药物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无辜”的目标,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据英国《泰晤士报》11月5日报道,一种使用“隐形智能炸弹”靶向癌症的纳米治疗技术将在明年进行首期人体临床试验,这种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可有效避开人体的免疫细胞进行药物递送并杀死肿瘤细胞,这无疑将是人类对抗癌症病魔的一大突破性进展。
BIND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专门研究纳米粒子靶向药物的生物科技公司,而所谓靶向药物,顾名思义便是针对某种特定疾病开发,并且只针对此疾病发生作用的药物。
该公司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朗格教授和哈佛大学的奥米多·法罗萨德教授均为纳米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精密的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优化纳米粒子靶向系统,为特定的治疗方法传递药物,而BIND014纳米粒子就是他们最新推出的“重磅炸弹”。
优化纳米粒子的目的,就是要使得药物能够在积聚在每个指定的部位的同时,尽量减少系统性风险,从而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的“脱靶”效应。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BIND的组合式优化纳米粒子得益于被动和主动靶向机制:其中被动靶向机制使得BIND的纳米粒子集中于病变组织,特别是与“外漏”的血管系统相连,从而能使溢出物和纳米粒子积聚在病变处;而主动靶向机制又促使该纳米粒子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能够与“靶”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细胞外基质成分相结合。
经过优化的BIND纳米粒子靶向药物,在通过一系列生物组织时,可以避开免疫系统,锁定到目标位置,并在靶组织上蓄积,得到所需的药物释放速率。
BIND014纳米粒子药物是为治疗前列腺癌而设计,它通过优化,将药物包裹在一个“特别制造的传送包内”,解决了药物传递中的3大难题:如何确保治疗分子到达体内正确的病源,如何在数天内缓慢地释放药物,以及如何保证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将其视为异物从而破坏它们。
该纳米粒子的一个要素是“智能”靶向系统,BIND014通过该系统就会自动锁定到前列腺癌细胞中的分子——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上,并在药物释放前集结在肿瘤处。这种药物传递系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能通过PMSA分子进行细胞定位,非常精确地找到病源,同时保护纳米粒子避开人体的免疫细胞。
这种药物已经在小鼠皮肤下培育的人体前列腺肿瘤上成功通过测试,其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药物能在前列腺肿瘤附近积聚,并基本能将肿瘤细胞全部杀死。虽然这种疗法最初是为治疗前列腺癌而设计,但供纳米粒子定位的PMSA分子也在生长了其他顽固性肿瘤的血管中发现,因此,预计该方法也适用于治疗其他癌症,比如乳腺癌、肺癌和脑癌等。
——摘自2009年12月《环球》下列关于“BIND014纳米粒子药物”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该药物通过“智能”靶向系统,通过PSMA分子进行细胞定位,能 够自动锁定找到病源。 |
B.该药物通过优化,将药物包裹在一个“特别制造的传送包内”,可以 保证人体的免疫细胞不将其视为异物从而破坏它们。 |
C.该药物针对前列腺肿瘤已经在人体上成功获得测试,结果表明,这 种纳米粒子药物能在前列腺肿瘤附近积聚,并基本能将肿瘤细胞全部 杀死。 |
D.该药物在靶组织上蓄积后,可以按照所需的药物释放速率在数天内 |
缓慢地释放药物,使得药效持续更长的时间。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朗格教授和奥米多·法罗萨德教授一直致 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精密的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优化纳米粒子靶向系统, 为特定的治疗方法传递药物。 |
B.人类对抗癌症病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的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 统实现了人们用药物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人体正常组织的愿望。 |
C.BIND纳米粒子靶向药物通过主动靶向机制使纳米粒子集中于病变组 织,并以其高特异性和亲和力,与“靶”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细胞外 基质成分相结合。 |
D.优化纳米粒子可以使药物在通过一系列生物组织时避开免疫系统, |
尽量减少系统性风险,提高疗效。结合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BIND014纳米粒子药物解决了药物传递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在数 天内缓慢地释放药物,这意味着,注射一次纳米粒子药物能使得药效 持续更长的时间。 |
B.优化纳米粒子的目的之一是尽量减少系统性风险,使纳米粒子靶向 药物可以避开免疫系统。因为,通常来说,药物传递过程中纳米粒子 的风险就在于被免疫系统发现并破坏。 |
C.使用“隐形智能炸弹”靶向癌症的纳米治疗技术可以让药物杀死癌 细胞而不伤及“无辜”的目标,这样就可以显著降低化疗过程中对患 者身体产生的副作用。 |
D.供纳米粒子定位的PMSA分子也在生长了其他顽固性肿瘤的血管中 |
发现,因此,这种最初为治疗前列腺癌而设计的治疗方法,也被广
泛用于治疗其他癌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因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并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目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原载2011.4.20《人民日报》,有删节)题目中“千灯”一词有什么含义?(4分)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谈谈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修建军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攀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采,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荡的世界局势。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诸如: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原载2011.12.30《光明日报》,有删节)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
D.“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_;“同”就是不顾事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的要求统一。 |
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周礼”,而是对“礼”的内涵不断的充实发展。 |
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驳杂不纯”的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他诸予学说的影子。 |
C.中国的“儒…‘道”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局面。 |
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内容更加丰富。 |
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在,形成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
B.“和而不同”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
C.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 |
D.“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上帝创造母亲时
托马斯﹒沃特曼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6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您在这上面已经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这份订货的技术要求吗?”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涤荡,但不是塑料制品;有180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6双手……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6双手……这怎么可能?”
“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帝回答说,“而是她必须具有的那3双眼睛”
“可是,”天使说,“订货单上没有提出这个标准……”
“是的,可她需要。”主点了点头说:“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用来专门看那些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这太难了,”天使劝到,“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你看,眼前的这位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6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6岁的孩子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天使绕着母亲模型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道:“她太柔和了!”
“但很坚强!”上帝激动地说,“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
“她会思考吗?”
“当然!”主说,“她还会说理,商量,妥协……”
这时,天使用手摸了摸母亲模型的脸颊,忽然说道:“这里有个地方渗漏了。我早就说过,您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您不能忽略她的承受力嘛!”
主上前去仔细看了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蘸起了那滴闪闪发光的水珠。“这不是渗漏,”主说,“这是一滴眼泪。”
“眼泪?”天使问,“这有什么用?”
“它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主说着。
“您真行!”天使赞道。
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不,”他说,“我并没有赋予她那么多功能。”小说为什么要详写创造母亲的“技术要求”?
母亲的三双眼睛分别代表了对待孩子的应具有的哪三种品质?
上帝为什么说“我感到我正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
小说最后写到“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你是怎样理解“主”的“忧郁”的?它对表达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阐述。
请就本文的写法特点,选一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已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共识。出于对自己祖先的崇敬,也出于增强华夏民族凝聚力的考虑,现在不少地方每年都有对黄帝的祭奠活动,应当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各个地方都争着说黄帝是自己那个地方的人氏。或说黄帝是在自己那儿出生的,或说黄帝是在自己那个地方故去的……黄帝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氏?他又是怎样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祖先的?作为历史学者,应当对这些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回答。
首先我们应明白,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华夏族作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在民族心理素质上的表现,它与真的历史并不是一回事。我国华夏民形成于战国时期,那个时期成书的一些有关古帝王的谱系书,如《世本》《帝系》《五帝德》等,便已经将黄帝和其他古帝王编在了一个共同的谱系上,并以黄帝作为这些古帝王最早的祖先;其后司马迁作《史记》,更将这个谱系收录在流的《五帝本纪》里,又将黄帝列在了华夏最早的五位帝王之首,并以黄帝作为这五位帝王的直系祖先,甚至以后的夏商周秦的各位帝王,也都被说成是黄帝的后嗣裔孙。由于《史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黄帝的祖先地位就这样确立了。
然而,这种按“五帝”谱系排列的古史系统并非真的历史,它并不符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而只是出于战国晚期之人的人为编排。黄帝既不可能是所有五帝三王的直系祖先,也不一定生活在其他古帝王之前,他与其他各位古帝,实际上都是我国上古各个具有不同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谈不上有何亲缘关系。其时也未有如同以后秦汉皇朝那样的一统国家,甚至也未有夏商周那样早期国家的出现。
旱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着名的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就曾指出:“我国有记录历史开始的时候,也同其他民族的历史相类。这就是说,它是复杂的,合成的,非单一的。”在他之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亦曾表达过我国春秋以前各古老部族并非出于一元的观点,他认为,只是到春秋以后,大国攻灭小国,疆界日益扩大,民族日益合并,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始祖的传说亦渐归到一条线上,才有了将这些民族始祖统一编排进一个谱系,或编排成君臣上下关系等说法。
实际上,考古材料也可以证明我国古代民族并非出于一元的论断。从各地发掘的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看,与传说中黄帝那个时代相当,我国黄淮江汉广大地区分布着的,确实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考古文化,即使在中原地区,其内部各个区系的文化也是自成系列的。有学者用“满斗”这个词汇来形容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质,应当说是符合实际的。下列关于“黄帝”的解说,与作者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是我国古代氏族部落的共同首领。 |
B.并非真实的氏族部落的同一首领。 |
C.并非我国上古时期氏族部落的首领。 |
D.是夏商周秦的各位帝王的直系祖先。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晚期之人人为地将“五帝”编在一个共同的谱系上,这种按古史系统编排的方式并不符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 |
B.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世本》《帝系》《五帝德》是最早把黄帝列为古帝王祖先的谱系典籍,而确立黄帝祖先地位的是《史记》。 |
C.将民族始祖统一编排的说法是与春秋以后国家兼并、疆界扩大、民族日益合并、种族观念强化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
D.从考古发现看,新石器时代在黄淮江汉地区分布着的文化不只是单纯的一种,在中原地区,其内部各个区系的文化也自成系列。 |
根据文章的论述,概括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有删节)
郁达夫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3)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4)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5)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6)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7)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8)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具有奇暖温润、可爱明朗情调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
B.本文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第4段作者实写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雪景,用了虚写的手法。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 |
C.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景物描写上都很生动,在感情基调上也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
本文开篇写北方冬景的作用是什么?
第(7)自然段多次引用诗文名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请用简练的文字概述文中的四幅画面(每幅画面文字不超过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