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始结成今日光荣的果实;这一个光荣的果实,是全国同胞每一个人所应该十分尊重的保持的,只可使之发扬光大,不可使之有所损害,以至于丧失。中正个人感怀过去全国的奋斗,抚念当前的满目疮痍,更觉得感想万千,不知所云……”材料中蒋介石认为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全民族的团结与坚持抗战 | B.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方针 |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配合 | D.蒋介石与国民党的领导 |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
如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
A.利弊参半 | B.利大于弊 |
C.弊大于利 | D.主张废除 |
王夫之在评论某制度时,认为该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该制度是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行省制 | D.科举制 |
《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这段诗歌主要说明了
A.分封的依据 | B.分封对象的主体 |
C.分封的目的 | D.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