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孙思乱后饥荒,县令庾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小宅,临溪,有山水之玩。时复还石山精庐,与诸孤兄子共釜庾之资,困不改节。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敬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有人窃其园菜者,还见之,乃自逃隐;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之,曰:“借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乃令人买大笋送与之,盗者惭不取,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常以捃拾自资,同捃者争穗,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与之,争者愧恧,后每争,辄云:“勿令居士知。”冬月无复衣,戴颙闻而迎之,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即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年少,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咸得有成。太祖闻之,遣使存问,赐钱三万,米二百斛,悉以嫁娶孤兄子。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旧宅为寺。至四月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道虔年老,菜食,恒无经日之资,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郡县令随时资给。元嘉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二。
(《宋书·卷九十三》)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有佳者相与 相与:共同享用。
B.太祖敕郡县令随时资给 资给:随时供给
C.常以捃拾自资 自资:自己资助自己。
D.争者愧恧 愧恧:惭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还见之,乃自逃隐 ②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
B.①戴颙闻而迎之 ②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
C.①悉以嫁娶孤兄子 ②悉以其所得与之
D.①请像之日 ②恒无经日之资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诸孤兄子共釜庾之资。
②此笋欲令成林。
③时复还石山精庐。
④辄举家感恸焉。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沈道虔仁慈性格的一组是 ( )
①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 ②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
③冬月无复衣,戴颙闻而迎之 ④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
⑤悉以嫁娶孤兄子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县令庾肃之曾于饥荒之年接沈道虔到县城南边的废头里,并为他建了房屋。那里前临 小溪,有很美的山水。但沈道虔却还不时地回到石山他心仪的房子里。和那些成了孤儿的兄长的儿子们一起生活。
B.沈道虔曾跟随戴逵学弹琴,王敬弘深深地敬仰他,本郡和本州,多次征召过他,但他都没有前往应命。
C.有人偷沈道虔家菜园里的菜,沈道虔看到了,便偷偷躲了起来,生怕与偷菜的人发生 正面冲突,以免难堪。
D.沈道虔家乡的少年,都愿当他的学生,但道虔常常没饭吃,无法建立学舍。武康县令孔欣之周济了他,使他的学生得以成就学业。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父勃,绍圣谏官。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山。高宗即位,诏举草泽才德之士,预选者命中书策试,授以官,于是淮西部使者言敦儒有文武才,召之。敦儒又辞。避乱客南雄州,张浚奏赴军前计议,弗起。
绍兴二年,宣谕使明橐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诏以为右迪功郎,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敦儒不肯受诏。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浙,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敦儒始幡然而起。既至,命对便殿,论议明畅。上悦,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俄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会右谏议大夫汪勃劾敦儒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
高宗曰:“爵禄所以厉世,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敦儒遂罢。十九年,上疏请归,许之。
敦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时奏桧当国,喜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熺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儒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桧死,敦儒亦废。
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处以学官:委任 |
B.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督促 |
C.与李光交通:交往 |
D.爵禄所以厉世:激励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敦儒“志行高洁”的一组是()
①固辞还山
②敦儒又辞
③避乱客南雄州
④敦儒不肯受诏
⑤风动郡国
⑥敦儒始幡然而起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起的朱敦儒,安贫乐道轻名利。尽管他只是一介布衣,但是在朝野都很有名望,多次被举荐为官,他均拒绝不仕。 |
B.朝廷征召才德之士辅佐治国,朱敦儒再次推辞。后来朋友以复兴国家为由劝他出仕,他才入朝应对,被赐进士出身。 |
C.朱敦儒有文学才华,精通诗及乐府,风格婉丽清畅。秦桧当权,喜欢任用骚人墨客粉饰太平,朱敦儒因此备受重用。 |
D.秦桧死后,朱敦儒也被废黜。作者认为,朱敦儒虽然志行高洁,但老年时有舐犊之爱,又害怕被流放,故晚节不保。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硃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武周字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节选自《胡质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委意于君委:托付、交付 |
B.遂穷诘情状穷:极、穷尽 |
C.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迫:逼迫 |
D.遂勒兵临围勒:率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辞以疾以乱易整,不武 |
B.闻流言而不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C.皆散之于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城中乃安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质年少时,就已闻名于江、淮一带。他与父亲胡通达比,有自己的长处,被太祖征召任顿丘县令。 |
B.张辽想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被胡质拒绝,因为胡质认为与人交往重在不贪婪、不怯懦,不能因小怨结深仇。他的一番话化解了张辽和武周的矛盾。 |
C.胡质在担任征东将军时,广开农田,积蓄粮谷,设置东征台,又修通渠道,既重耕作又重守备,沿海地区没有战事。 |
D.文章善于通过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卢显案告破、樊城解围、死后家无余财等叙述,表现了胡质智、勇、廉的形象特点。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嘉 平 二 年 薨 家 无 馀 财 惟 有 赐 衣 书 箧 而 已 军 师 以 闻 追 进 封 阳 陵 亭 侯 邑 百 户 谥 曰 贞 侯 子 威 嗣。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
(2)“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公亭记
(宋)曾巩
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①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哉!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注】①茇:在草间住宿。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疾:痛恨 |
B.尝于其居之北阜阜:土山 |
C.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峙:对峙 |
D.然而有表其闾闾:大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B.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C.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D.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议论入手,首先摆出了看似矛盾的理想追求与实际行为,增强了文章的思辨色彩,是全文之纲。 |
B.随州人为了纪念尹公,在青竹和翠柏之间,用茅草搭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叫“尹公之亭”。 |
C.尹公的名声震动天下,而他所学的东西,在于不因贫富贵贱死生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是一个“自得”之人。 |
D.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尹公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的精神,叙述了重建尹公亭的深远意义。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 尹 公 之 行 见 于 事 言 见 于 书 者 固 已 赫 然 动 人 而 李 公 于是 又 侈 而 大 之 者 岂 独 慰 随 人 之 思 于 一 时 而 与 之 共 其 乐 哉!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
(2)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冬,十月,乙未,魏博监军以状闻,上亟召宰相,谓李绛曰:“卿揣魏博若府契。”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李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不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必待敕使至彼,持将士表来为请节,然后与之,则是恩出于下,非出于上,将士为重,朝廷为轻,其感戴之心亦非今日之比也。机会一失,悔之无及!”吉甫素与枢密使梁守谦相结,守谦亦为之言于上曰:“故事,皆遣中使宣劳,今此镇独无,恐更不谕。”上竟遣中使张忠顺如魏博宣慰,欲俟其还而议之。癸卯,李绛复上言:“朝廷恩威得失,在此一举,时机可惜,奈何弃之!利害甚明,愿圣心勿疑。计忠顺之行,甫应过陕,乞明旦即降白麻除兴节度使,犹可及也。”上且欲除留后,绛曰:“兴恭顺如此,自非恩出不次,则无以使之感激殊常。”上从之。甲辰,以兴为魏博节度使。忠顺未还,制命已至魏州。兴感恩流涕,士众无不鼓舞。
[2]庚戌,更名皇子宽曰恽,察曰,寰曰忻,寮曰悟,审曰恪。
[3]李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一旦举六州之地来归,刳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宦臣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不顾四领邻之患,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钱用尽更来,机事一失不可复追。借使国家发十五万兵以取六州,期年而克之,其费岂止百五十万缗而已乎!”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十一月辛酉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衮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A.魏博监军以状闻闻:听说 |
B.自非恩出不次次:等次 |
C.倾叛乱之巢穴倾:全部 |
D.联所以恶衣菲食恶:憎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B.持将士表来为请节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C.刳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期年而克之吾尝跂而望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博监军将魏博发生的事情上报朝廷,皇帝赞赏李绛对魏博局势的预测准确,李吉甫则主张派遣中使宣慰前去安抚,以观其变。 |
B.在如何对待魏博的问题上,李绛和李吉甫、梁守谦的观点对立。李绛主张抓住机遇,任命田兴为节度使,以恩结交,使其对朝廷感恩戴德,归顺朝廷。 |
C.皇帝对李绛的建议非常赞同,并予以采纳,宫中使者尚未回来,而任命田兴为节度使的诏书已经抵达,魏博将士感激涕零,欢欣鼓舞。 |
D.在李绛的劝谏下,皇帝派遣裴度前去安抚魏博奖赏军中将士,对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并正告诸位节度使,对朝廷不屈服是没有好处的。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十一月辛酉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竟遣中使张忠顺如魏博宣慰,欲俟其还而议之。
(2)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错误的一项:()
A.其曲中规 (合乎) | B.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
C.其闻道也亦固先乎吾 (本来)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句末语气词) |
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
C.全都相同 | D.①③④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不拘于时,学于余 | D.圣人无常师 |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