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
|
材料二:
|
|||||
|
|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
创办人 |
企业名称 |
上海 |
方举赞 |
|
南海 |
陈启源 |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所示内容,填上相应的企业名称。
(2)材料一中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创办于何时? 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之后为何很快又衰落了?
(4)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1分)
(5)尽管古代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列举古代手工业三大部门和两个最著名的商帮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
图像 |
人物速写 |
人物编号 |
图像 |
人物速写 |
|
① |
![]() |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
⑤ |
![]()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
|
② |
![]() |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⑥ |
![]()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
③ |
![]()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 |
![]() |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
|
④ |
![]() |
《新青年》的创办者。 |
⑧ |
![]() |
中国同盟会重要成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 |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
(1)从对“西学”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类连线(每一类2人)。(4分)
(2)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主张。(4)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五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务,------所谓怀旧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回答:
(1)材料一,该杂志是谁创办的?其前身叫什么名称?影响是什么?后期主要宣传什么为主?
(2)材料二,概括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3)材料三的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何贡献?
(4)材料四是什么事件?它与新文化运动有何联系?
(5)毛泽东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概括毛泽东该段话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
(2)从韩非子到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分析材料三中核心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