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建设至隋唐时代,以《唐律疏义》为标志,确立了中华法系“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特色。《唐律疏义》体现的观点是 ( )
A.道家 | B.儒家 | C.法家 | D.墨家 |
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
C.发展乡镇企业 | D.进城打工 |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这一“根本性突破”的表现是()
A.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
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历史,以下认识中,符合全球史观的是()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
D.它使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 B.西南地区 | C.京津地区 | D.东南沿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