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方略,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依法治国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材料二 2008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26周年纪念日和第8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今年宣传活动以关注民生、科学发展立法为重点,结合本年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残疾人保障法、循环经济促进法、食品安全法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力求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法律实践结合起来,动员全体公民共建法治国家,共享法治成果。
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2)简述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3)你认为怎样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法治成果?
“钓鱼执法”是指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即执法机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当事人违法的证据,并以此对“违法分子”进行行政处罚的执法行为。此种执法方式严重影响了政府行政部门的形象,其危害性巨大。
针对浦东地区发生的“钓鱼执法”事件,10月26日,浦东新区区长姜樑在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向公众道歉。他说,“做错事就必须担责,我们将启动问责,追究责任。”
为切实解决群众“乘车难,乘车贵”的问题,浦东新区增设了多条社区巴士,车票一元,十分钟一班,黑车需求大大减少,交通运行秩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1)结合《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推进依法行政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2)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3)针对“钓鱼执法”事件,浦东新区新举措体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材料一: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材料二: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1.5万名各界代表在具体减排目标和资金等两个议题上争吵不休。发达国家认为:地球只有一个,发展中国家须“行动起来”参与减排活动。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气候恶化都是发达国家造的孽。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本次峰会。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行动目标。发达国家向中国提更多要求是不合理的,中国采取的自主行动没有任何谈判余地。
(1)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争吵不休的原因?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应注意哪些问题?
(2)运用价值观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相关观点进行评析
甲型H1N1病毒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以人传染人,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谈话、打喷嚏和附着在被污染物表面的飞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从甲型H1N1流感的这些特点出发,我国政府采取了为高危人群免费接种疫苗等有力措施,把甲型H1N1流感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1)国务院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检测和防控工作?
(2)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材料一: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由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境外策划煸动,境内组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起事件共造成197人死亡,1803人受伤。“7.5”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部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军队和武警部队,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很快控制了乌鲁木齐的局势,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国家政权性质、本质、特点及坚持专政职能必要性
材料二:2009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大力发扬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不传谣、不信谣、不受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活动,坚决同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上述要求的理论依据。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某校高三(2)班同学商定开展以“气候变化引关注,低碳生活成时尚”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探究
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导致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以及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
(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信息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启示。
解读生活
同学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根据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而发达国家只会下降30%---40%。中国政府减排的这种努力没有前提条件,也不与其他国家减排行动挂钩,而发达国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应该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对这一违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的要求,中国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统一的。
建言献策
同学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遏制气候变暖实质就是发展低碳经济。一网友在新浪网载文指出,低碳概念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就是:节,顾名思义,即节能,如何节能?通过提高效率来节能;减,即减少排放;替,即替代能源;吸,即通过植树造林来达到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3)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发展低碳经济提3条建议并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