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将重量相等、生长良好的水稻和菠菜幼苗放入具有营养液的瓶内进行无土栽培实验。营养液由同一种配方的矿质元素溶于自来水中制成。把栽有菠菜和水稻的瓶子平均各分为A、B、C三组,各组的管理和生长状况如下表:(各组的其他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组 |
管理 |
水稻生长状况 |
菠菜生长状况 |
A |
营养液每天一换 |
好 |
好 |
B |
营养液每7天一换 |
好 |
较差 |
C |
营养液每15天一换 |
较差 |
差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对A组换下来的营养液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水稻吸收的Si多,而菠菜吸收的Ca多,原因是 。
(2)B组中的水稻与菠菜相比,水稻生长好的原因是其根 。(3)某同学突然发现加入营养液的矿质元素中不含Cu等必需元素,A组植物仍能很好生长,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4)一同学推测,C组菠菜生长差是因为缺少矿质元素造成的。便设计了如下实验:将C组菠菜分为两等份,一份栽培在新换的营养液中,并且营养液每天一换;另一份仍栽培在原瓶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根据菠菜在新换的营养液中生活是否良好来验证实验假设。此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否正确?请说明原因。
(5)经实验验证C组培养液中不缺乏矿质元素。于是一同学推测C组中水稻生长较差,是因培养液缺氧引起的。请你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预期。
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多根浮萍紧贴水面,生长快;扁种浮萍有气囊,总浮于水体表面。在某稻田中同时引入相同数量的多根浮萍与扁种浮萍。下图中曲线表示多根浮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试在图中画出扁种浮萍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某研究小组在路边的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所调查的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____。
②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生长地,基因型AA个体占24%,aa个体占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试解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___________。
(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且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__________。
(4)下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
下图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
(2)光合作用过程中[H]来源于①过程中_____________,用于③过程中____________。
(3)在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一阶段,除了产生了[H]、ATP外,产物还有________________。
①过程产生的O2用于相邻细胞的②过程,至少经过_________层膜结构。
(4)若将该植物从CO2浓度为0.03%环境转移到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叶绿体中[H]含量将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示某植物生理作用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A点时,表示植物只能进行作用,B点表示与达到相等。
(2)上述甲、乙两图表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
(3)甲图曲线E、F是表示20℃和30℃的环境中所得到的曲线,其中表示20℃时光合作用效率的是曲线。
如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所示的是光合作用的阶段,场所是;B是阶段,场所是。
(2)写出物质名称:a,c,e。
(3)将物质a、c分别用18O和14C标记,则18O和14C分别在光合作用的终产物[ ]和[ ]中检测到。
(4)c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称为。
(5)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
(6)若突然停止光照,就会发现叶绿体中的含量升高,这是由于光反应过程用于碳反应过程的减少,二氧化碳仍与结合的缘故。
(7)当温度降至0℃,经测定⑥的含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根据下列实验,填写有关内容:
试管号 |
试管内容物 |
条件 |
检测 |
1 |
2毫升浆糊+2毫升纯唾液 |
370C 10分钟 |
3滴碘液 |
2 |
2毫升浆糊+2毫升清水 |
370C 10分钟 |
3滴碘液 |
3 |
2毫升浆糊+2毫升纯唾液 |
800C 10分钟 |
3滴碘液 |
4 |
2毫升浆糊+2毫升纯唾液+2滴浓盐酸 |
370C![]() |
3滴碘液 |
(1)在上述实验中,试管内容物变蓝的有
(2)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2号试管对比,可以说明
(3)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3号试管对比,可以说明
(4)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4号试管对比,可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