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
| 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 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 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
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
|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 |
|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 |
| 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 |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
|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
|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
|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
《钱氏家训·家庭》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
| A.道德修养 | B.等级差异 |
| C.宗法观念 | D.乡风民俗 |
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一个农村中学的女生给一个男生递上一杯水,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情愫好感的表现;如今,一般只会被认为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上主要体现了
| A.全球史观 | B.文明史观 |
| C.近代化史观 | D.社会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