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南 京
余秋雨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
殷血火。
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特别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色彩?历代农民起义多得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咤风云,闹成如此气象?历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
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得地覆天翻。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两条大河的强力冲撞,应
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
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因此,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去中山陵、灵尽寺的林阴道,
永远是那样令人心醉。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解读中国历史的大课题。我多次对南京的朋友说,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除了
夏天太热,语言不太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 (选自《文化苦旅》)
1.(1)这篇散文中的第一、二两段的关系是什么?(2)这两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6分)
2.第三段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这是什么写法?(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4分)
23.第四段第二句“深深铭刻着(1)南北交战的宏大的(2)悲剧性体验”中的加点的
词语各是什么意思?(4分)
答:(1)“南北交战”是指
(2)“悲剧性体验”是指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在篇首就提到“六朝金粉”,下面又点出“秦淮八艳”,表明二者成为作者特别 喜爱的原因。 |
B.为了形象地描写南京“变得特别奇崛”,作者既列举典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又具体 写到现代的殷殷血火,表明了南京的政治文化既有艳丽的色彩,又有悲壮的情调。 |
C.作者提示南京怪异的原因是中华民族两大源流冲撞和融合的聚汇点在南京,文中是两 个分句表达的,这里用的是排比句式。 |
D.“玄武湖边上……令人心醉”,这里作者写了南京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表明了南 |
京这个古都把自然溶于历史。
E.“我多次对南京朋友说……对南京的喜爱”,联系全文看,这里作者采用的是卒章显
志的写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
微博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不超过140个字符的片段式言说,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崭新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意即网络遮住了每个人的真面孔,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是“游戏”人生的地方,人们可以尽情地毫无顾及地宣泄。而在Web2.0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
“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个字符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言者增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吸引关注,留住“粉丝”。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为自己关注的列表中的一个普通的ID,“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选自201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对“微博的本质”的理解,符合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是一种琐碎的表达,是有140个字符容量限制的片段式言说。 |
B.微博是一种人际交流新模式,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 |
C.微博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特征。 |
D.微博是一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全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难以比拟。 |
下列对文中四句引文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说传统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 |
B.“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是说在微博上人人平等。 |
C.“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说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也拥有发言权了。 |
D.“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点明微博具有平等交流的实质。 |
下列对“‘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政府和机构只要在微博平台上,就能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 |
B.每位网民都有选择的空间,有自由选择发言者并予以关注的权利。 |
C.政府机关与普通网民细微和平淡的交流,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
D.在微博上,每个人、每个机构或组织都可以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沙漠胡杨
王永杰
①新疆有两种著名的树,一是白杨,一是胡杨。白杨的美在于挺拔,而胡杨之美在于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
②胡杨是古老的树,据说,几千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了。它曾经是山地河谷的主要树种。在新疆伊犁地区,巩乃斯河沿岸至今还有胡杨树的身影,但是已经没有成片成林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了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目前,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沿岸。
③胡杨是美丽的树。每年10月,秋天的胡杨就穿上金黄色的礼服,迎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宾客。远观胡杨,层林尽染,一片金色的海洋。近观胡杨,每一片叶子都很通透,叶脉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逆光或者侧光去端详,透明的叶片相互映衬,散射出黄色的光晕。当然,最壮观的是乘坐三角翼飞机,逆着光从胡杨林头顶飞过。视野开阔,胡杨、沙漠、河流尽收眼底,黄色的沙丘、黄色的胡杨,还有泛着银色鳞波的河水,真是壮丽神奇。
④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小的时候形状如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长大了,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称为“异叶杨”“变叶杨”。有人说,胡杨的奇特在于一树三种叶。一棵粗壮的胡杨,离地一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
⑤胡杨的根很奇特,可以扎到地下几十米,吸取水分,顽强地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色。走进胡杨林,你可能会看到,有些粗大的胡杨,祼露的根部很粗壮,很发达。但胡杨小的时候,根系很不发达,只有一个主根很粗,这主要和胡杨生长的环境有关,它必须把根迅速插进地底下,获取宝贵的水资源。所以胡杨很难移裁,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挖断其主根,前几年,单位搞园林绿化,想栽种几棵胡杨。有人急于求成,挖了十几棵胳膊粗细的胡杨栽进院子,结果只成活了一两棵。
⑥胡杨是顽强的树,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它们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矗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沿着沙漠公路走一走,你会看到在沙漠边缘,沿着古河道,生长着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胡杨,尤其是沿着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有人说,正是有了这片胡杨林,天山南麓的大片绿洲才免遭沙漠的吞噬。所以,当地人称胡杨为“英雄树”,也有人赞美它是“沙漠的脊梁”。
⑦第一次走进沙漠,见到胡杨,我就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粗壮的树干、开裂的树皮、奇异的形状,在塔克拉玛干大漠的烈日炙烤下,顽强地挺立着,用不太茂密的叶子,为我们这些到访者撑起一片片阴凉。有的树冠已经枯死,却从半腰伸出一根绿枝;有的下半部分的小虬枝沿着树干枯萎着,树顶部分却绿意盎然;有的半边身子似乎已经焦黑,却在另一侧长着茂密的枝叶;甚至有的上半部分已经没有了树皮,露出白森森的树干,下半部分却快意地生长着,还有的树身子已经匍匐在地,靠一些枝杈支撑着,树冠部分依然歪歪扭扭地向上展开……此时此刻,我似乎体味到了一些坚韧不拔的含义。
⑧传说,胡杨一生3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胡杨就是这种树,坚守着一片贫瘠的沙漠,固守着千年不变的信念。有时候,我站在沙丘上,或坐在胡杨树下,任思想的野马穿越时空随意驰骋。一棵嶙峋的老胡杨,也许曾经为西天取经的唐玄奘撑起过一片阴凉;一根枯萎了的老树干,也许曾经为行走在丝路上的商旅拴过疲惫的骆驼;一段躺在沙丘上的老树皮,也许曾经见证了西域历代王朝刀光剑影的兴衰。不屈的胡杨、不老的胡杨、不朽的胡杨,只有你能说出尼雅的奥秘,只有你真正了解沧海桑田的变换。如今,塔里木河不再奔流不息,罗布人与楼兰古国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沙尘之中,而古老的胡杨树依然顽强地挺立在沙漠的边缘,守望着现代文明在荒野之中的繁衍生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②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证明胡杨树是古老的树种。 |
B.胡杨树的主要特点是树种古老、色彩美丽、叶子和根奇特、生命力顽强。 |
C.从第⑤段中的事例可知,生命力顽强的胡杨树在别的地方是很难成活的。 |
D.人们称胡杨为“英雄树”“沙漠的脊梁”,是因为它在防沙护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
E.作者对胡杨树作了具体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胡杨树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第⑦段细致地描写了沙漠胡杨的形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的表达艺术。(6分)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9分)
青 与 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选自林庚《唐诗综论》)从原文看,下列有关“青与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 |
B.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 |
C.诗句 “春晚绿野秀”,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 |
D.与重在表现具体现实的世界的绿相比,青似乎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意义。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同时并见,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了春天。 |
B.诗中的“细叶”所以又被称为“柳眼”,因为它是春天到来的先兆。 |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明春的信息首先体现为草与柳的变化。 |
D.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
A.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C.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D.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⑵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⑶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⑷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⑸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有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⑹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⑺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⑻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⑼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⑽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⑾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⑿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⒀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⒁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⒂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⒃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第四、五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穷苦人
[俄]托尔斯泰
⑴在一间茅屋里,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⑵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的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吃的还是黑面包,还不够吃。“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⑶睡觉还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
⑷冉娜来到西玛门前,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
⑸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⑹“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她走进了屋。
⑺小木屋又潮又冷。一张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象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在她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她在临终前还未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⑻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这样做。
⑼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象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⑽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⑾“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⑿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⒀“我回来了,冉娜!”“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⒁“是呀,多可怕的天气!打了多少鱼?”
⒂“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碰上了倒霉的天气,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⒃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⒄“你知道吧,”冉娜说,“西玛死了。” “真的?”
⒅“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⒆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⒇他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21)但冉娜没有动地方。“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写冉娜的丈夫在收养西玛的孩子这件事上与妻子不谋而合,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
B.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冉娜的丈夫这一形象,侧面描写表现了他勤劳,正面描写表现了他对邻居的孩子的同情心。 |
C.冉娜是一个穷苦的女性,她勤劳质朴,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有爱心。尽管生活十分贫困,也毅然收养了西玛的两个孩子。她善解人意。理解丈夫的难处,也理解西玛的难处。 |
D.冉娜抱回孩子后,“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冉娜想救助西玛的孩子,但又不敢自作主张的心理。 |
E.作者抓住女主人公的心理,借助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描绘出了渔民冉娜一家穷困艰辛的生活状况,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主人公生活时代的社会风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