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南 京
余秋雨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
殷血火。
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特别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色彩?历代农民起义多得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咤风云,闹成如此气象?历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
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得地覆天翻。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两条大河的强力冲撞,应
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
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因此,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去中山陵、灵尽寺的林阴道,
永远是那样令人心醉。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解读中国历史的大课题。我多次对南京的朋友说,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除了
夏天太热,语言不太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        (选自《文化苦旅》)
1.(1)这篇散文中的第一、二两段的关系是什么?(2)这两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6分)
2.第三段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这是什么写法?(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4分)
23.第四段第二句“深深铭刻着(1)南北交战的宏大的(2)悲剧性体验”中的加点的
词语各是什么意思?(4分)
答:(1)“南北交战”是指
(2)“悲剧性体验”是指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在篇首就提到“六朝金粉”,下面又点出“秦淮八艳”,表明二者成为作者特别
喜爱的原因。
B.为了形象地描写南京“变得特别奇崛”,作者既列举典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又具体
写到现代的殷殷血火,表明了南京的政治文化既有艳丽的色彩,又有悲壮的情调。
C.作者提示南京怪异的原因是中华民族两大源流冲撞和融合的聚汇点在南京,文中是两
个分句表达的,这里用的是排比句式。
D.“玄武湖边上……令人心醉”,这里作者写了南京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表明了南

京这个古都把自然溶于历史。
E.“我多次对南京朋友说……对南京的喜爱”,联系全文看,这里作者采用的是卒章显
志的写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陋室
贾平凹
①推开一扇黑门,就进入一个世界了。一墙之外的阳光挺好,却也有风,是从旁边的高楼下过来的,压缩了的,无形而尖硬;这门就随身紧关,一切复沉沦于黑暗了。   
②主人是玩墨的,这黑屋大致也和谐。“爱屋及乌”嘛,眼睛看墨的颜色多了,便从门缝里斜射进来三根五根的光线,光线的一切的生动里,也能欣赏出这一处墨用得匀,用得活,有其亮色和韵味。
③屋的开间是三米,入深也是三米,三三得九,如果再有一点纵横,一切就好了,是一个囫囵数字的平方。再如果主人是一个无所为的人,一张桌子上置一个花瓶,插几枝假花,玻璃下压几张影星美人图,一个书架上放几排油瓶、醋瓶、酒瓶、那也就满足了。偏主人玩墨是玩在纸上的,这桌上桌下、书架里书架外,全堆放了纸卷,一屋子易燃之品。那么,锅盆碗盏,衣物用什就寸土必争,竟然能巧妙地放下三个沙发:一个大沙发,白日迎宾待客,夜里供儿子安眠,鬼知道儿子却能在沙发上长就那么高个子!两个小沙发,永远是夫妇享受的地方了,而且恰到好处,沙发前可以放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炉。人以食为本,火炉上的水壶日夜是醒着的。醒着的是难受的,所以总唠唠叨叨。   
④主人常常在沙发上坐了,取笑水壶不旷达。   
⑤当然,始终不醒的是另一个房子,长沙发紧边的地方,有一个门洞。门洞没有帘子,好了,这正是黑帘子,永远于所有来客是一种神秘。如果有一只猫进去,放大了瞳孔,就知道这是主人的卧屋,七平方米的,妙在安一张双人床,不松不紧。而又是从床上到床下,是书是报是纸卷。一个黑封了的窟,最宜于入静,因此主人一直未失眠过。   
⑥蜈蚣有一百条腿,但并未嫌弃过腿多,云鹤有两条腿,但也并未抱怨过腿少,甚至它落下来,还喜欢一腿独立!实在没有地方让家具立脚,因为人腿太多了。惟高高的乱纸堆上,明亮亮是一台小小的座钟,座钟里有一猫头鹰,怪眉怪眼。猫头鹰是夜之魂,能在这里最好,满屋有了一种庄严感。   
⑦脸一日洗几遍,脸还是不干净,眼一生不洗,眼永远是亮的。空余的地方发挥不了拖把和扫帚的功能,也就不去花那份钱,反正人是活动的,是天生的避尘珠。奇怪的是空气没有因空间狭小而稀薄,为了看清人之呼吸,就以香烟为有形的空气,吸进一口,吐出三口,袅袅扶摇到屋顶,祥云笼罩,大可在俯察品类之盛后,再可仰观宇宙之大了。   
⑧主人的不修边幅,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   
⑨但卧屋里挂有一把胡琴,外室里悬有一柄长剑;胡琴被尘土封住,又没弹,但它响动的是一首无声的音乐,长剑被尘土封住,但它舞动的是一幅无形的英姿。当屋垂吊的一盏电灯,视认为一轮太阳,门后挂着的一片圆镜,视认为一轮月亮,太阳永不落,月亮永不缺。儿子说:还有八颗星星,两颗在他脸上,两颗在妈妈脸上,四颗在爸爸脸上,因为老子有一副眼镜。夜里或许断电了,炉火光亮,人之初是善的,人之影却诡变,在四面墙上忽大忽小,忽长忽短,自己常常为自己吃惊和感动。   
⑩工作了一天,身心都十分疲倦了,进入这个世界,窄小却温暖,昏暗而安妥,无害人之熬煎,亦无被害之惶恐。男的有妻,女的有夫,夫妻有子,有酒且饮,无酒清谈,随形适意,其乐无穷。夫妇又坐在两个小沙发上了,看芦苇顶棚上老鼠打架,打得那么激烈,结果就一只掉下来,不免说一声“有什么过不去的!”然后观起西墙上的裂缝。裂缝好宽,斜斜下来,有分有合的图案,看作是一棵秃树,也看作是一个枯笔字,更多的看作是抽象的画,常看常新。最得意的,也最欣赏不够的是东南墙角上的蜘蛛网,大若雨帽,经纬高超,尘烟熏迷,丝粗如绳,那是人工所不能及的艺术品啊!   
11主人是搞艺术的人人亦成了艺术这艺术真美
12主人是谁,说出来我知道,你知道,而且在这个唐都古城里的差不多的有职有位的更知道。因为在他们宽敞明亮豪华的住宅里,挂满了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行、草、隶、篆字幅,且常常对来访者介绍说:“瞧,这字绝吧,我们这儿杰才济济,这便是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薛铸写的呀!”
综观全文,简要概述陋室的特点。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作者评价说:“主人是搞艺术的人,人亦成了艺术。这艺术真美。”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三个“艺术”?请结合文意谈谈这句话给你的人生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
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羌族碉楼:东方金字塔
古羌族碉楼的建筑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羌族碉楼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明珠”“东方金字塔”。
羌族碉楼古称“邛笼”,是羌人由游牧至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岷江上游及附近羌族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羌族人居住区比比皆是的碉楼,似一把把长剑直插云霄,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羌族人的雄风,也映出了当年的刀光剑影。在众多的羌寨中,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更令人瞩目。
寨子呈放射状,筑有八个出口,八个出口又以整个寨子底层四通八达的甬道织成路网,联结寨内的三座碉楼。走在幽黯诡谲曲曲弯弯的甬道内,如无人指引,一时半会还真难走出这个“八卦阵”。碉楼外面没有门,想上碉楼必须从羌民住宅进入。整座碉楼有一根中心柱,贯穿了一柱定天下的古羌建筑理念,与半坡遗址中的中心柱思想相一致。碉楼内的“交通要道”是羌族独具特色的独木楼梯,楼梯从下而上呈螺旋状,梯子每格只能容下一只脚;而羌族碉楼的窗别具特色,为外小内大,呈倒斗形。这也是战争防御的需要。
羌族碉楼分为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高者达十余丈。羌族碉楼上的石块看似信手砌成,其实砌筑每一块石材,使用每一抹黄泥,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碉楼从外形看为一个梭台形,从每条轴线看整面墙为梯形。羌族碉楼角线准确笔直,似木匠弹的墨线,墙表面光滑平整无以立足。而且,古羌人在修筑碉楼时将基础深挖到岩层处,加强了基脚的稳固性。将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起到了较好的抗震作用。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羌人就已掌握了先进、熟练的建筑技术。这些体现羌族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建筑,连石头缝里都渗透出沧桑云烟,它们是羌族历史的见证者。
羌族由于特殊的民族史、特殊的生活变迁、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理念。他们推崇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以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的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而白石崇拜是羌族人的信仰象征。走进每个羌寨,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的房顶上都有白石英石,那是羌民敬奉的白石神。现在,还有不少羌民外出时身带小白石,佩带“火镰刀”,用棉花草击石取火。这个古俗一直传承了几千年。当地羌人喜爱歌舞,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曈曈”。
下面对羌族碉楼建筑技术和水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碉楼上石头和黄泥的使用,都有严格要求,以便使房屋坚固和耐用。
B.碉楼在建造时,角线准确笔直,墙体表面光滑平整,难以攀爬。
C.碉楼在建筑时,将地基深挖到出现岩层处,为的是基脚的经久牢固。
D.碉楼的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能够完全避免地震的损害。

以下分析不能体现羌族碉楼外观布局和内部特色的一项是()
居住区比比皆是的碉楼,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雄风。
B.碉楼外面没有门,只能从民宅进入;窗户也是外小内大,成倒斗型。
C.上下碉楼的通道是呈螺旋形状的、只能容纳一只脚的独木楼梯。
D.羌族碉楼的外形为梭台形,分为四角、五角等,高者能达十余丈。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代表羌族人先进又熟练的建筑技术的碉楼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B.出现在汉代的这些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生活落后和民族心理相对自我封闭的象征。
C.羌族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经历了长期的生活变迁逐渐形成的一种居住形态。
D.羌寨各家房顶上的白石英石是羌族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信仰白石神的标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途中
梁遇春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天,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外面的蒙蒙细雨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是车窗上不断地来临的小雨点同河面上错杂得可喜的纤纤雨脚。外面的景色,既没有像春天那娇艳得使人们感到它的不能久留,也不像冬天那样树枯草死,好似世界是快毁灭了,却只是静默默地,一层轻轻的雨雾若隐若现地盖着,把大地美化了许多,我不禁微吟着乡前辈姜白石的诗句,真是“人生难得秋前雨”。
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我现在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总在两点钟以上,这是已经有好几月了,我却一点也不生厌,天天走上电车,老是好像开始蜜月旅行一样。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诠,便非真谤,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了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病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在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剩下的是闸北污秽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自己培养有一个易感的心境,那么走路的确是了解自然的捷径。
因为“行”是这么会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的,所以我们从“行”可以得到极愉快的精神快乐,因此“行”是解闷销愁的最好法子。我们有时心境染了凄迷的色调,散步一下,也可以解去不少的忧愁。
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够一再重走了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也许这条路有一天也归于毁灭。我们还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选自《与大师感悟人生》,有删改)
作者描写自己上班途中的见闻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作者的这个观点是如何由有关看风景过渡到有关人生的?
文章使用什么描写手法描写上班路上的风景?描写了秋景的什么特点?
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
(2)我们还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的观点“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