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何物种的分布都有其固有的疆域,然而人类的活动却可以轻易地将物种带离其亿万年囿禁的家园。人们用凤眼莲(水葫芦)饲喂牲畜,用互花米草保滩改土……正当人们自以为得计的时候,大自然的报复也开始了:凤眼莲霸占并糟蹋了美丽的八百里滇池,互花米草像疯了似地吞噬着海滩堤岸以及其间的一切生物。于是,人们开始警醒:我们遭遇到了生物入侵!
造成以上生物入侵的原因是人们“引狼入室”。因为这些入侵的物种,是人们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目的有意引进的,到最后却无法控制,以致泛滥成灾。伴随人类活动而进行的生物“偷渡”也是造成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全球“旅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许多生物伴随着人类活动漂洋过海,到其他地方落地生根,其中一些物种泛滥成灾,成为“入侵者”。此外,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也可能进入异地,成为“入侵者”。
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原产于南美洲曾作为花卉引入我国并一度作为猪饲料推广的凤眼莲现已遍布八百里滇池,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有的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产中美洲的微甘菊入侵深圳内伶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致使岛上4000多亩乔灌木丛林被微甘菊所覆盖,大量树木枯死,猕猴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另外,生物入侵还会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近年来,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逐年增加;飞机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据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因入侵生物所造成的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0%—15%,棉花产量的15%—20%,水果蔬菜的20%—30%。外来入侵物种有时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作为马草料由侵华日军从日本带入我国的豚草,现已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其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
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很难彻底根除,而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防治代价又极为巨大。如何狙击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1.下列有关生物入侵危害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B.生物入侵会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C.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
D.生物入侵会导致“枯草热”症等疾病的蔓延,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2.依据文意,下列属于人们“引狼入室”的行为所造成的恶果的一项是        
①“植物杀手” 豚草疯狂侵袭南昌;
②水葫芦淤塞河道,挤占黄浦江;
③松材线虫侵吞江苏松属植物;
④互花米草肆虐,崇明岛不再是鸟类天堂;
⑤美国白蛾威胁天津大树。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3.综观全文,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是指生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原生存地进入其他地区并对当地造成生态灾难或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B.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从自然分布区进入其他地区并对当地造成生态灾难或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C.生物入侵是指生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原生存地进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造成严重威胁的现象。
D.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从自然分布区进入新生态环境并导致新生态环境生态灾害频繁爆发的现象。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生物既能丰富我们的生物物种,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B.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大大增加了生物入侵的机率。
C.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和危害,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根本问题。D.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彻底狙击生物入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任正非,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
任正非,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他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带领华为从一个仅有两万元注册资本的企业,一跃成为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大公司。一时之间,低调、神秘、土狼……各种名号不断地加在任正非的身上,他始终不予回应。于是,一些人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想,说他神秘兮兮,说他自身有缺陷,说他和华为的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说他清高,说他简单粗暴,说他不近人情……不管是诽谤,还是赞扬,他都无动于衷。走自己的路,别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去吧!
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爱立信、思科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对手。英国《经常学人》的评价则是:“他(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懈的动力来源。任正非创办公司之初,与父母等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潦倒,衣食堪忧。“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每天工作长达15~20个小时,几乎看不到任何苦恼的迹象,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他们全然无关。在他们强毅的精神世界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辉煌理想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是任正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华为本身成为最好的例证。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谁也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通信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之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叫他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前景十分可观。这个自主研制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
1995年,任正非以自己独特的战略眼光,开始带领华为走向海外市场。经过四年的苦心经营,1999年,华为在海外形成规模,并建立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2009年,华为收入近1500亿元,其中有76%来自海外;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从2008年的11.5%上升至14.2%,趋近龙头老大爱立信的20.8%。更为重要的是,华为由于业务及财务上的稳健成长,已经与诺西、阿朗等传统对手拉开了距离。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运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5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在海外设立了20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的广大地区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
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任正非对这一点有深刻而清醒的认知和把握。2008年华为提交了1737项PCT国际申请专利,超过第二大国际申请专利大户松下的1729项和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的1551项,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773件。华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上升,华为加入了83个国际标准组织。在参与诸多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制定中,仅2008年,华为提交了4100多项提案,并就光纤传输、接入网络、下一代网络光纤等领域,提交了1300多项提案,在核心网络、业务运用和无线电接入领域提出了2800多项提案。
完善的制度和文化建设是企事业成长的保障和灵魂。1998年3月,在任正非的强力推动下,华为推出了《华为基本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企业中最完备、最规范的一部企业基本法。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华为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任正非和华为这一充满传奇的成功,发生在一个机会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中。这些经历无疑开始激励一批有雄心的企事业投资研发并借此角逐于强敌环伺的全球市场的信心。
一个经历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正午,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看事、看物、看人都有了别样的视野。
(摘编自《任正非传》赵凡禹燕君编著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华为公司正重复着当年爱立信、思科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对手。
B.华为公司创办之初,生活上的困难并没有压倒任正非,“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苦难成了生活给予他的最好馈赠。
C.在参与诸多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制定中,仅2008年,华为就提交了4100多项提案,并就光纤传愉、接入网络、核心网络、业务运用和无线电接入等领城提出了2800项提案。
D.面对当时国内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的现状,任正非孤注一掷,将华为的个部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之中,这个自主研制的策略,莫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

E.华为注重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其推出的《华为基本法》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企业中最完备的一部企业基本法。
(2)任正非作为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为什么说华为可以成为爱立信、思科等全球化大公司“最危险”的对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华为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感恩
大漠飞雪
山路蜿蜒,景致似曾熟悉,小车上他感慨万千,多年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衣锦还乡。他感念乡亲的恩,当年,乡亲对他的恩情历历在目。他同时也想起了继母,不知她见了今天的他会作何感想?一抹轻蔑的笑从他脸上掠过。
继母进门一年,父亲去世。父亲下葬后不久,继母一改往日的温柔,倘若犯了错,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逃学事件后,继母对他更是百般责难了。
因为迟到,他逃学了,班主任告上了门,继母不问原因就狠狠地揍了他。“你那死鬼爹蹬腿了,你跟我没有关系了。你要是不听话,就别想在这个家呆下去!”继母规定除上学外,他还得洗衣做饭、周末下地干活。
洗衣做饭,对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最害怕衣服上的污渍,他力气小,一遍遍搓洗也难洗干净。冬天时,他的手裂了口子,洗衣服时钻心地疼,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他个子矮,站在小板凳上才能切菜煮饭。最初,他常常手忙脚乱,有时不小心伤到手,有时煮糊了饭。继母喋喋不休地数落他,特别生气时还会拧他的耳朵,“煮个饭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等着饿死好了!”他觉出继母的狠毒,他常常想他死去的妈妈。夜里,他躲在被子里诅咒继母,坏心肠的臭女人,吃饭闪舌头,走路遭狗咬。
继母的大嗓门常招来邻居二叔,每次二叔都将他牵回自己的家,处理伤口,还特地给他煮荷包蛋。看着碗里的荷包蛋,他扑在二叔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二叔,呜呜呜……”二叔拍着他的后背,他在二叔的安抚下停止抽泣。
他不敢逃学,因为她说过,要是逃学就让他退学,他想她是能说到做到的,她怎么会愿意为他尽义务呢?父亲去世后,他的学费是村长大伯、二叔、三婆几家轮流给的。村长大伯说,“春娃子,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他真想跪着给村长大伯叩头说一声谢谢。“读书”、“有出息”,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鞭策着他,从父亲去世的第二年起,他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每逢春节,三婆都会给他做新衣。“三婆,你对我真好!”三婆摸着他的头,“春娃子,快快长大。”是啊,他要快快长大。这样,三婆就不用为他操心了。
他在乡亲的关怀中长大,他跟继母较着劲,他学会了洗衣做饭。他要证明给那个女人看,让她惭愧。高中三年,他是学校的尖子生。
大学通知书送达的时候,乡亲们前来贺喜。继母捧着通知书,他想继母即使不当众夸他,态度也一定会有所改变。然而,他失望了。继母脸上的表情很复杂,唯独看不出喜悦。继母放下通知书,嗫嚅了半响,淡淡说了句:“我供不起。”开学前,乡亲们给他凑够了学费。临行前,他给送行的乡亲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谢谢!”报恩的念头在心里扎下了根。
寒暑假的时候,他也偶尔回家,继母看上去比过去老迈,对他却依旧很冷淡。“读大学没啥好稀奇的,能养活自己才最重要。”笑话,他一个堂堂的大学生,怎么就不能养活自己了?已经成年的他,再也不能忍受继母的轻视了。
小车开进了小山村,小山村沸腾了。“春娃子回来了,春娃子回来了!”村长大伯、二叔、三婆都迎了出来。“大伯、二叔、三婆,你们好!”“好好!”他吩咐司机从后备箱里拿出礼物送到几位老人的家。“你说你客气个啥?”“应该的!我吃过你们的饭,穿过你们的衣,花过你们的钱。没有你们,就没有我春娃子的今天,表点心意还不应该吗?”
“春娃子,你真正要感谢的人是你妈,这些年她太不容易了!”三婆抹着泪。
他轻轻一笑,“她有什么不容易的?”他跟她不是血缘至亲,记忆里,父亲去世后,她就没认真地管过他。
“春娃子,你要这么说你妈,我们可不答应。”二叔说。“你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妈,为了你,她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委屈。”
三婆给他讲了继母的秘密,父亲去世后,娘家人接她回去,她拒绝了,她说你娘死得早,你又没有了爹,再不能没有她了。有男人上门求亲,她拒绝了,她说当娘的不能委屈自己的儿子。她担心你怕吃苦不好好读书,就狠心逼你。你上大学前的学费都是你妈出的,乡亲们凑的大学学费,你妈也都给还上了。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你,可你妈她不让,她说只要春娃子好我就满足了。
听完三婆的讲述,他愕然。
(选自“江山文学网”)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思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对乡亲的深情回忆,感恩乡亲的上题贯穿全文。
B.小说通过“他”对继母“诅咒-轻蔑-愕然”这一心路历程的描写,塑造了继母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通过正面描写继毋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出继母这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D.小时候,冬天“他”洗衣服时,手裂了口子,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是为了让“他”洗更多的衣服,做更多的家务。

E.小说以双线结构的形式,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和无私。
(2)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继母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很有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4)小说描写了一位继母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你赞同还是反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翻译的初义,原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现在也常用来指称同种文字之间的古文今译。只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种文字的古文今译,主要用来克服古今异言的文字障碍,只含古今的时间因素;不同语种之间的对译,则是兼含地域因素。《周礼·司寇》有这么一段文字:“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亲和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象胥是负责与周边蛮夷、闽貘、狄戎之类藩国交往事务的官。他们要负责传达王所说的话使周边藩国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国的关系。如果有使者来到王国,就要做好有关礼仪的协调和语言的翻译工作。
《礼记·王制》说:“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寄”“象”“狄鞮”“译”就是周时负责翻译东南西北四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名,也可作翻译术语使用。四者合称的‘象寄译鞮”也是用来指翻译的,或者称为“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其中,以“象”和“译”的使用面最广,为周时通称翻译意思的主要术语。既特指对南方和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常用来通称翻译。和“象胥”一详,翻译官也有称“译胥”的,后未多称“译官”。“译”原是“易”之音训,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粗解也。” 所以“译”就是指语言转挽变易的活动。
然就文献记载而言,目前所见最早的“翻译”用例,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那时也有单用“翻”的。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的“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
第一个翻译佛经的,是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他于汉明帝永平十年与另一位僧人竺法兰,应邀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次年就在白马寺合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汉译佛经之始。这以后又有大约一百多位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从事佛经翻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龟兹的鸡摩罗什,他翻译了《法华经》《金刚经》等重要经典。一些本土西行求法的僧人,也有从事佛经翻译的,如法显和玄奘。法显西行求法历时十五年,在公元412年七十几岁时带回大批经典,从此潜心佛经翻译。玄奘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也专事翻译,共翻译了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佛经翻译史上的集大成者。所以“翻译”一词的形成,与古印度佛教关系密切。早期我国翻译的主要内容,就是佛经。直至晚明西学东渐时,才开始转向欧洲的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科技方面的翻译。“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是与翻译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辛羽《说说“翻译”》)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既指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互译,也指为了理解的需要,把同种文字的古文翻译成今文。
B.不同语言文字间的对译,只需要考虑地域的因素,时间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C.象胥是周代的外交官,主要负责处理与周边亦夷等少数民族藩国的事务。
D.“寄”“象”“狄鞮”“译”和“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一样,都可作翻译的官名或翻译术语使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司寇》所说的“与其辞言传之”,就是现在所说的“翻译”的意思。
B.我国古代的翻译官肩负着语言翻译、传达王命、了解各民族思想愿望、改善民族关系等多重职责。
C.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至少在我国周代就已存在,但“翻译”这个词语则是到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才出现。
D.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语使粗解也”,可以看出,“译”和“易”是同义词。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四方不同的民族,周代政府专门设置了相应的翻译机构和官员,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友好往来。
B.汉明帝之间,表示翻译含义的词汇比较多,佛教传入中国后,表示翻译含义的词语逐步固定和规范。
C.自从印度高僧翻译出《佛说四十二章经》以后,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也开启了西行学习佛法的历程,回国后更是把佛经翻译的事业推向了高峰。
D.晚明时期,欧洲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翻译的方向和内容也由佛经转向欧洲先进的新科学领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面的题。
材料一:本报宜春讯(记者胡光华)从今年开始,宜春市群众的幸福感将有一个衡量标准。日前,该市出台了《宜春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试行)》,从工作目标体系(客观指标)、群众满意度指标体系(主观指标)两个方面来反映幸福宜春建设的状况及动态。该评价体系的定位与设计,经过了大量调查研究,并于去年8月通过了国内专家组的评审。
记者了解到,宜春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的客观指标属于刚性指标,主要通过年终的统计数据重点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工作业绩。客观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环境、公共服务4个方面,共有27个评价项目,其中生态保护、社会环境、公共服务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评价项目达到19项。主观指标,则设置了收入、住房、公众安全、交通出行、物价水平等13项群众满意度测评。客观指标、主观指标的总分值均为100分。幸福指数最终由“客观指标得分×60%+主观指标得分×40%”综合得出。
幸福指数如何让人信服?宜春市逐步建立四项保障机制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他们建立组织推进机制,成立了宜春市幸福指数评价工作领导机构,抽调相关单位人员组成评价工作领导机构办公室,按评价体系进行核算;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各地和各单位都建立和完善了幸福宜春建设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建立统计分析机制,每年对主客观指标进行分析,对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研判,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建立指数监督通报机制,对各地各单位情况,按评价体系核算,综合评分后在新闻媒体上进行通报。
(摘自2013年1月31日《江西日报》,有删节)
材料二:【中新网11月18日电】《安吉幸福指数报告(2013)》17日在京发布。发布仪式上,新华社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正式启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幸福指数”课题研究。
幸福指数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及执政者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上,自2008年以来,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纷纷构建幸福指数,联合国也于2012年发表“世界幸福报告”。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国超过100个城市政府将“幸福”作为施政理念。
浙江省安吉县县委领导表示,作为以生态立县的长三角城市,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与民生改善等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安吉幸福指数通过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符合安吉实际的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评测安吉居民幸福水平与政府转型服务水平。
安吉幸福指数的发布,有利于科学衡量安吉民生幸福工作状况,发现民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推动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安吉居民幸福水平全面提升。
(摘自“中新网”2013年11月18日,有删节)
材料三:【新华网上海11月8日电】(记者李荣)最近,沪郊金山石化街道首次发布了社区幸福指数。街道干部明确说,本社区幸福指数绝不设“年度目标”,幸福不是“凑数”。这个理念很端正。如今的生活中,“凑数”的事情很多,大家围着“数字”展开“数字化”的生活。比如,吃的美味,变成美丽的“表格”;用了好奇心学到的一点知识,最后都变成了学习成绩的“分数表”;长大了上班做事,最后都转换成年终绩效考核的一个个“数目字”,总觉得这不完全是生活的那一股子味儿。
幸福是什么?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种来自心灵的“斤两”,从外面是“放不进去”的。幸福指数的幸福指标,靠“拍脑袋”是拍不出来的,只能问群众、问百姓。把幸福指数中家庭婚姻、身心健康、社会环境等几个大的指标一平均,很多“个性的东西”就会被平均掉。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强求一律,势必造成“强扭的瓜”不甜。
幸福指数准不准,谁说了算?谁来“评分”?幸福感只能是居民百姓的真实感受。幸福指数与幸福感受接近了、一致了,指数的指向性才有价值;反之,难免有“被幸福”之嫌。“被幸福”,只会给“幸福”社会减分。
(摘自“新华网”2013年11月8日,有删节)
材料四:物质财富仍是决定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报告显示,收入或资产越高,幸福指数也越高。家庭年可支配收入最高10%的人群,幸福指数高达142.3;而家庭年可支配收入最低10%的人群,幸福指数仅为122.0,相差近20个点。数据也显示,收入最高10%的人群,若身体不健康,其幸福指数仅为123.0;收入最低10%的人群,若身体健康,其幸福指数为126.7。
那挣够多少钱才可以幸福呢?报告发现,每小时工资为20-30元时幸福指数达到峰值,超过30元后幸福指数便开始回落。有趣的是,小时收入30元以上的白富美与高富帅与小时收入在7-12元之间的屌丝人群幸福指数相当!同时,从每天的工作时间来看,工作时间越长越不幸福,每天工作8小时之内的人群幸福指数在134左右,而超过11小时的人群幸福指数则降至126.8。因此,通过加班熬夜换来的血汗钱并不能增加幸福感。
(摘自“中国经济法制报道网”2015年2月15日,有删节)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幸福指数的相关内容作了报道,请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2)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江西日报》和“中新网”对“幸福指数”的报道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3)根据材料三,作者认为“数字化”的生活有哪些表现?幸福指数被“数字化”有哪些危害?
(4)材料四中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材料三、四的内容,谈谈你对幸福指数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午餐
【法国】毛姆
“哎呀,从第一次见面到现在已经好多年了。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午餐。”我能不记得吗?
二十年前,我住在巴黎拉丁区的一套小公寓里。那里是无名艺术家、穷学生、流浪汉的栖身之地。我当时挣的钱刚够养活自己。她曾看过我的一本书,并给我来过信。我回信谢了她,但很快又收到她的一封信,她说要经过巴黎,想和我谈一谈;并问我愿不愿意在福伊约餐厅请她吃点午饭。福伊约餐厅是法国议员们用餐的地方,就我来说那儿是高不可攀的。但我想,一顿简单的午餐不会超过十五法郎,如果之后两个星期不喝咖啡,完全可以对付过去。
她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很健谈。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
当菜单拿上来时,我心中一惊,价格远高过预料。但她的话使我放下心来。
“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有没有鲑鱼。”
还没到吃鲑鱼的季节,菜单上也无这道菜,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进了一条很好的鲑鱼!”我点了这条鱼。侍者又问她是否再吃点什么?“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们有鱼子酱。”
我的心微微一沉,我告诉侍者赶快拿鱼子酱来。之后,我为自己点了菜单上最便宜的羊排。“我认为吃肉是很欠考虑的,”她说,“我不知道你吃了这种油腻的东西后怎么工作。我不喜欢把胃撑得过饱。”接下来是饮料的问题。
“你想要点什么?”我问道,口气很客气,但不十分热情。她对我粲然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摈。”
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
吃了鱼子酱,又吃了鲑鱼,她愉快地谈论着艺术、文学和音乐。这时侍者又拿着菜单走过来,我便说:“我是打算只吃一道菜。”
她轻轻递了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
“不,不,我午餐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
我的心一沉。我在商店见到过芦笋,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
“这位女士想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大芦笋。”我问侍者。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芦笋。”
我陷入了恐慌,我很清楚我身上有多少钱。如果账单超过了这个数目,我打定主意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戏剧性地大叫一声,说是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就更难堪了。这样一来那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我的表留下来……
芦笋上来了,水灵灵的,令人垂涎。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巴尔干半岛的戏剧状况。她终于吃完了。
“喝咖啡吗?”我问。
“好的,就来一份冰淇淋和咖啡吧。”她答道。
“你知道,我很信奉这样一个原则,”她边吃冰淇淋边说,“当你离开餐桌时,总有一种还能再吃一点的感觉才好。”
“你还饿吗?”我有气无力地问道。“噢,不,我不饿了。”
就在等着上咖啡的时候,那个侍者,提着一只大篮子向我们走来,篮子里装满了硕大的桃子。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看,你吃了那么多肉把肚子撑饱了。”(我那一块小得可怜的羊排!)
“你再也吃不下东西了。而我只是随便吃了一点,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
付完账后,我的钱已不够付像样的小费。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上停了一小会儿,我知道她是觉得我很吝啬。
“学我的样子,”当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午餐顶多吃一道菜。”
“我会做得比那更好,”我回敬道,“我今天晚餐什么都不吃了。”
“幽默家!”她高兴地叫着,跳上一辆马车,“你是真正的幽默家!”
但我终于报了仇,我相信我不是一个爱报复的人,但当永恒的上帝插手管这件事时,我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结局也是可以原谅的。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二百三十四磅。
(选自《毛姆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人物言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侍者的言行为情节的展开、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B.心理刻画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我”在“她”用餐时的“一惊”“微微一沉”“心一沉”“面色苍白”“陷入恐慌”等心理描写,揭露了“我”的自私、吝啬。
C.小说写“她”吃名贵佳肴,喝香槟酒,并劝“我”不要吃羊排这种油腻的食物,是为了表现她很懂养生之道。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运用调侃的对话方式,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并使作品获得了讽刺幽默的艺术效果。

E.小说中“她”多次提到“我只吃一道菜”,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她”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
(2)第三段中“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小说刻画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她”。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