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面对广州市市区日益高涨的房价,家庭收入不很高的某中学李老师今年年初选择了在郊区购买一套相对便宜的二手商品房,但其住处离学校有差不多十公里,致使其上下班很不方便,他有意购买一种交通工具——环保摩托车或电动车。为此,他调查了解了一些情况:汽油价格由原来的2.8元/升,涨到了现在5.0元/升,且还有上涨的趋势;电的价格0.56元/度,估计每一百公里摩托车耗油约2.2升;电动车耗电约6度。
材料二:目前,高中生或多或少有些零花钱,将来走上社会也必然要与钱打交道。高一(1)班举行了一次有关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下面是高一(1)班 收集到本班王同学以下有关材料:  

8月份家庭收入
8月份该同学消费支出
8月份该同学资金情况
父亲工资
母亲工资
请同学吃饭
同学互送礼品
买个性化服饰
买MP3
伙食费支出
向父母要
向别人借
700元
500元
150元
60元
100元
300元
220元
600元
230元

 
(1)材料一中的哪两种商品是互为替代品?哪两种商品是互补商品?
(2)你认为影响李老师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王同学可能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
(4)如果就王同学的消费让你与他进行一次谈话,请写出你的谈话要点。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B市党委根据本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了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等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注重通过专家座谈.网上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在引进企业过程中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依据《村民自治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够发挥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该市党委是如何执政的?

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的先行先试政策发布后,地处福建内陆的C县专门派出部分干部考察A、B两市做法,考察组成员对A、B两市做法看法不一,请你运用从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正确探索经验和追求真理。

材料一:福建省A.B市有关发展指标

地区
年度(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财政收入
(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出口总额(万美元)
A
1978年
95400
440
10647
209
350
60
2007年
15834500
63226
1562049
7737
16285
397172
年均增速(%)
14.8
14.8
18.8
13.3
14.2
38.1
B
1978年
42000
417
8050
74
351
133.5
2007年
3329000
32664
330575
6619
13806
84764
年均增速(%)
14.6
14.1
13.7
16.8
13.5
25.8

(1)简要说明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A市,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以对外开放总揽发展全局,大力发展对台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带动体制创新和特色产业培育,成功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B市,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和农业共同繁荣.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2)结合材料,分别从A.B两市的做法说明对福建加快海西建设有什么启示?(或对福建又好双快发展的启示?)
(3)材料中A.B两市的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材料二:福建省重要考古发现和丰厚的文化遗产,使福建享有“文化大省”的美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如今,多角度开发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成功实例,在我省层出不穷。
(1)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2)国务院支持福建省意见,表明海西战略从2004年的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再次凸显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这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3)就“建设和谐海西”这一主题,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研究性课题,并从经济生活角度分别写出三个方面的选题依据。
(4)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为福建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合理化化建议。

材料一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现,闽台区域合作正向纵深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了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对“海西”发展的关注和讨论,远远超出闽台范围,事关海西建设的提案有100多项。九三学社中央提交提案,建议推进海西建设,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农工党中央建议在福建开展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试点。民革中央建议构建“海峡经济区”促两岸共同繁荣。
材料二温家宝在福建考察中指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抓住当前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从根本上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利益。二是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都做了部署。福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背靠中西部地区,和港澳以及海外也有着密切联系。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地带。三是有利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国家长远发展。
(1)两岸三通有什么经济意义?(或发展两岸旅游业、农产品贸易、文化产业合作等的意义)
(2)“两会”期间,民主党派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海西”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什么道理?
(3)党中央、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
(4)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有关知识说明福建省应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YU谋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