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
|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
|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
|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
|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
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
|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
|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
|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
如图所示事件是日本侵华过程中制造的重大事件,它导致
| A.东北三省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B.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
| C.国民党取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 D.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破产 |
下图反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
| C.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