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全集》第42卷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其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促进官办学校的发展 | B.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C.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 | D.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
材料一:2004年12月,中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口号号“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一个新的重要执政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疏理、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材料二:下图是2006年9月23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全世界发布孔子标准像。
请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根据以上提示,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谐思想表现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提倡以德治国,避免社会冲突,提倡宽厚处世,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请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此说的三位著名思想家及其观点。
(2)依据材料二,儒学在孔子创立后曾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造,你能说出这些改造者的姓名及改造的主要内容吗?
(3)依据材料二,在近代中国,儒学思想又受到怎样的冲击?
(4)依据材料二,孔子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人物,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纪念他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
A.儒家思想 | B.法家思想 | C.墨家思想 | D.道家思想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 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引自电影《天仙配》中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是有(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