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主要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 | B.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 |
| C.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 D.欧洲古典主义音乐 |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图。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A.②③①④ | B.④③①② | C.③④①② | D.④②①③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
| 时间(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 国家 |
①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② |
③ |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 所占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英国、美国、美国B.美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D.美国、英国、日本
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个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 )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 ,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 A.②③ | B.①④ |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政治协商制度 |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村民自治制度 |
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 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
|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观点正确可信 |
| B.有助于国人第一时间了解巴黎公社,促进中法交流 |
| C.从中国立场和角度,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教训 |
| D.受囿于目击者的身份,未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