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请依据以上材料,完成本表格内容的填写。
|
涉及的重要机构 |
机构反映的国家政体 |
|
材料一 |
|
|
|
材料二 |
|
|
|
材料三 |
|
|
|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政体的发展趋势 |
|
||
材料四 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
材料五 2008年“两会”召开之际,CCTV新闻、新华网等连续第四年开设《我有问题问总理》的论坛,广大网友踊跃参与,总理则在记者招待会上深情回应网友们的提问:“我从群众的意见感受了大家对政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
(2)从海选村官到总理通过网络关注民意,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以《网络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假如你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一员,请说出你们的选题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大事年表(部分)
1991年
1月7日—2月28日,海湾战争爆发
2月3日,意大利共产党更名为左翼共产党。
5月21日,印度前总理拉蒂夫·甘地在参加竞选活动时,被炸身亡。
6月1日,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
6月25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
7月,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境内开始内战。
7月31日,戈尔巴乔夫和布什签署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8月14日,苏联公布新联盟条约文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立苏共中央自动解散。
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此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11月20日,马其顿共和国宣布独立。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并建立独立国
家联合体。
1992年
3月—4月,波黑内战开始。
4月1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4月30日—5月初,洛杉矶发生大规模种族骚乱,死伤数千人,物质损失逾7亿美元。
6月29日,阿尔巴尼亚最高国务委员会主席布迪亚夫被刺身亡。
7月26日—8月9日,第二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塞罗那举行。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下卷)
概括以上材料的历史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历史现象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人一直都认为其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合理的,因而当一种与其制度、文化、价值观相异的共产主义产生时,它便毫不犹豫地视其为邪恶的异端,并坚决地压制它、打击它、破坏它。等到冷战开始后,这种思想方式就演变成冷战思维,这种思维直到目前仍不时地影响中美之间的关系。……甚至到今天,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都认为美国对维护世界其它地区的“民主、自由、人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在以宗教“天赋使命”观为底蕴的民族特性的熏陶下,美国认为对外扩张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被征服地区的利益。
—— 余峰 黄华莉《文化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正在华盛顿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日出席了美国九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演讲:纵观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个结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2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好处。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时,两国贸易几乎为零,现在,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第二个结论: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第三个结论: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人民网《温家宝: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一观点。
(2)试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分析二战后中美关系敌对的原因。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几次出现危机都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理性原则对近代法国的政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伏尔泰和哲学家们曾经期望所有的民族沿着理性和启蒙思潮的相同道路,朝着相同的文明前进。赫尔德(18世纪普鲁士哲学家)认为所有的民族将按照本民族的方式发展他们自己的特质,各自以像植物生长的那样必然性缓慢地展开来。
——R·R·帕尔默《理性与激情》
材料三 法国人推崇理性的力量,他们相信理性可以设计周全的制度,大众只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就可以实现人们美好的制度愿景。因此,在法国充斥各种理念,与之相对的是各种固执己见的政治派别。但理性是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
——肖艳银《从历史看法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1)材料一认为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不是孤例,试以中国近代的史实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伏尔泰和哲学家们”所设计的“理性和启蒙思潮的相同道路”包含哪些主要原则?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和赫尔德主张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中对“理性是有限的”这一认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设计?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理性主义对法国政治文明的积极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 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外交成就。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有何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法国王廷对戏剧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美学规范。18 世纪,狄德罗等知识分子又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拉入戏剧,同时清整了剧场观剧形式,一套高雅的戏剧美学和戏剧生活方式逐渐建立,……剧场不再是一个各阶层混杂, 民众自由表达情绪的集体狂欢场所, 而逐渐成为地位、财富与知识占有者们的专利。……戏剧与大众的距离逐步拉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大批文化界及戏剧界人士……面对戏剧脱离大众,被资产阶级垄断的状况,纷纷表示强烈不满。
——罗湉《民众戏剧之争——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戏剧普及运动》
材料二近代戏曲改良运动既是近代戏曲自身发展的需求,包含先进知识分子启蒙新民思潮的因素,更是西方戏剧文学观念冲击的结果。……1900年代,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尽管对中国戏曲多有批判,但他们至少认为旧剧加以改良是可以作为启蒙新民之利器的。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则论调陡转,出现了废除戏曲的新青年派,并在舆论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1)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戏剧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戏剧顶峰的原因。
(2)据材料一,指出17—20世纪初法国戏剧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趋势的形成原因。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青年派出现并在舆论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戏剧观。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文艺领域需要贯彻哪一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