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温家宝总理指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材料二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试用矛盾的观点说明扩大消费需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十七大期间,新华社在《十七大的历史方位》中认为浙江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29年的改革开放,记录着“温州模式”的创新轨迹。温州从服装、鞋帽、低压电器、眼镜、商标牌等小商品的家庭经营开始,小商品走出了大市场。各种专业市场越来越多,年成交额逐年放大。温州的经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个体经济、私人企业因而获得大发展,结果形成了一个中小企业大群体,这些企业分属乡镇、个体、合伙及个人所有,是混合型所有制。温州当地政府对微观经济及其日常经营,始终不去直接干预,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改善宏观环境。搞好建设规划、制定游戏规则、实行社会监督、兴办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税收制度、充实财政实力、搞好基础设施等方面。在温州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创业,其中一次是纠正假冒伪劣行为,改进质量,取得了信誉。我国加入WTO后,温州主动的、有准备的接受国际竞争的考验。原有产品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使质量升级,成本降低,创造品牌,打进了国际市场。
请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解读温州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
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辽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纳民营高科技企业广州新太科技有限公司重组为辽宁新太科技有限公司。由“远洋渔业”控股,成功实现国有资产战略性转移。
(1)如何认识重组后的辽宁新太科技有限公司的性质?
(2)如何认识材料中的“国有资产战略性转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不良的消费倾向:有的人买动辄消费10万、上百万不等的“天价月饼”、“天价野味筵”、“天价手表”等;有的人吃穿尽情消费,却不愿花几十元钱定购一份报纸或杂志,买一本好书。与此相对照的是,还有相当的特殊困难群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尊严的生存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课题。
(1)说明怎样才能解决上述消费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当前,部分中学生饮食向广告看齐,服装向名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过度追求标新立异的效果。请你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经济环境中,同时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下,其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尤为显著。某校高三(2)班同学围绕“中学生消费现象面面观”为题,组织了一次综合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同学们了解到,如今,都市里出现了被称为“月光族”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有着稳定且较高收入的工作,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花钱;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很强的赚钱能力,有钱可花。可因为生活无计划、消费超能力,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月月收入月月光”的生活,不得不做起“月光公子”、“月光公主”。
(1)请你为该班的这次综合探究活动确定探究目的,并简要写出探究步骤。
(2)结合经济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月光族”的做法的。
为了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北京市宣布2004年取消农业税,使全市329万农民“挣回”8000万元。同时投入15.19亿元支持“三农”,另拔1.1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