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①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②,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乎,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乎,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① 故:通“顾”,解释为“难道”。
② 钟离子:人名。下文的“叶阳子”、“北宫”、“婴儿子”、“子仲” 都是人名。
③彻其环瑱:拿掉自己佩带的耳环。
1、下面三个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粮者亦食 ②无衣者亦衣 ③王齐国
A、①食,名词,食物 ②衣,动词,给衣服穿 ③王,名词,君王
B、①食,动词,给食物吃 ②衣,名词,衣服 ③王,名词,君王
C、①食,动词,吃食物 ②衣,动词,穿衣服 ③王,动词,称王
D、①食,动词,给食物吃 ②衣,动词,给衣服穿 ③王,动词,称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发出
B、岁亦无恙耶 岁:收成
C、民亦无恙耶 恙:小病
D、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如果
3、“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中的“处士”应该指的是( )
A、爱护百姓,能够为百姓着想的人
B、善于处理朝中各种繁杂事务的人
C、忠心耿耿,能够成为皇帝心腹的人
D、仁爱贤明却不被重用,从而隐居的人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威后询问齐使的言谈反映出她以民为本的思想。
B、齐国在用人方面还未做到人尽其用,还存在着埋没人才的问题。
C、通过赵威后的言谈,我们可以看出她非常注重运用教化来治理百姓。
D、赵威后重视人才,她对齐国忽视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以及子仲感到不满。
京 房 与 汉 元 帝 共 论 因 问 帝 幽 厉 之 君 何 以 亡 所 任 何 人 答 曰 其 任 人 不 忠 房 曰 知 不 忠 而 任 之 何 邪 曰 亡 国 之 君 各 贤 其 臣 岂 知 不 忠 而 任 之 房 稽 首 曰 将 恐 今 之 视 古 亦 犹 后 之 视 今 也
——《世说新语·规箴门》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㈡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一般人 |
B.而耻学于师耻:以……为羞耻 |
C.小学而大遗小学:学制的初级阶段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竟然 |
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而人之所罕至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指出对㈡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不定期外物相助。 |
B.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到达,可以不后悔。 |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的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提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⑵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⑶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馈:进献 |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治:追究 |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第:住宅 |
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
A.(1)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2)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
B.(1)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2)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
C.(1)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2)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
D.(1)亲族裒钱三万遗之。(2)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
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文后各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③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④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武王是西伯昌的儿子。
②太公:即姜太公姜尚。
③严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享年40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④傥:假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
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 |
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 |
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便征讨纣王,又认为周伐纣是不仁之举,后来便“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0分)
(1)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3)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被称道 |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
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
C.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可以濯吾缨 |
D.至激于义理者则不然 圣人不凝滞于物 |
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常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书何易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③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曲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以其有史官在。
(节选自《中国历代传记精选读本·书何易于》)
【注】①重榷管:加强专卖管理 ②矧(shěn):况且 ③上下考:唐朝考核官吏,分上中下三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
B.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窜:安放 |
C.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状:情形 |
D.不欲紧绳百姓绳:勒逼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何易于知民甘苦、挺身为民的一组是
①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 ②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③易于考止中上④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⑤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⑤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易于在刺史泛舟东下游玩时,为了不打扰百姓的耕蚕,亲自引舟,刺史问状后,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愤怒的回去了。 |
B.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没有弹劾他。 |
C.何易于在督赋、督役、馈给权势、擒盗等方面都治状突出,传记通过“易于考止中上”曲折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种种弊端,用意深刻。 |
D.像何易于这样的县令没有得到赏识、重用,作者因此对朝廷搜求人才、地方官员举荐贤能一事产生了质疑,提出了冷峻的批评。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2)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