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 迪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卒群城邑抢劫
B.擒贼,斩以巡行
C.谓败,河南府担任……知府
D.诏不许,然甚其意认为……豪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示迪文之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B.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舌举而不下,逸而走
C.周怀政诛,帝怒甚。”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狗不知而吠之

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B.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C.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D.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②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论刑政,言甚称。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允曰:“主上问我,为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B.言甚称旨:心意
C.辽东公翟黑子世祖宠:受宠
D.为为讳乎?首:头领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世祖引允论刑政嬴而不助五国也
B.验于今固一世雄也
C.悉授民若舍郑为东道主
D.黑子请计允曰冉有季路见孔子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皇上的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反而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于是翟黑子对世祖不以实情坦白,世祖因此杀了他。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2)“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以新法佐宋神宗治天下,而是非相乘,卒至于乱。说者谓靖康、建炎之祸,皆由所为,故追论之,若其奸有浮于章惇、蔡京者。嘻,此曲士之论也。
说者曰:祖宗之法,不当变也。夫祖宗之法,诚不当变。然宋之祖宗,与三代之君何如?以三代之法,不能无弊,而有忠、质、文之变。宋之祖宗,岂有万世不变之法哉?且庆历之初,杜、范诸公已有欲变之者矣。后此又数十年,弊当更甚。当时如吕正献、苏文忠辈,亦尝欲变之矣。向使安石能待其学之既成,而后出图天下之事,视其可变者变之,不可变者因之,有功则已不尸,无功则又集天下之公议,精思而熟讲之,安见变法之非至理哉?而惜其不能待,故无成也。呜呼,成败岂足论人哉!
说者又曰:志太高也。夫以汉文帝、唐太宗为不足法,而望其君为尧、舜,诚高矣。夫人臣事君而不举其至高者以为责,岂忠乎?且尧、舜之政,亦未尝不可行也。天地所留,方策所布,神而明之责在后人。向使诸君子不以天下马安石一人之天下,而虚衷和气,相与于成,尧舜岂不可复见哉?乃安石以躁成其愤,而诸君子亦以愤成其偏。安石诚有罪于诸君子,而诸君子亦不能告无过于安石也。
说者又曰:听用非人也。夫以当世元臣故老、正士贤人,皆环向而立,而无一人之助,小人遂乘其孤而阴用之,岂安石之心哉?程子曰:“新法之行,我辈有以激之。”洵定论也。
然则宜何等乎?曰:安石有治天下之才,而未知治天下之道;虽有乱天下之迹,而实无乱天下之心。诸君子特以其据位之久,得君之专,而史意气高远,议论谲肆,虽竭天下之才智以攻之而不能摧,辩之而不能屈,故积其攻之辩之之气以出于正,而元祜之诛求;又积其不能摧不能屈之气以出于邪,而为绍圣之报复:宋之为宋不支矣。呜呼!此岂一人之罪哉!
吾常见范增之事项籍,不用而愤惋以死,谓其弊在居家好奇计耳。霍光之受天任也,不学无术,后世讥之。夫计与术,皆不得已而用之者也。人以为奇,我以为常,乃善耳。术者,亦必本乎学也。苟无其学,斯无其术。安石虽非不学之流,而实有好奇之志,故亦适成其无术耳。然则安石者,乃范增、霍光之等也,若章惇、蔡京,小人之尤,岂其伦哉
吾不忍以安石之贤而见诬如此,故为一言。
(清·方孝标《王安石论》,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非相乘,卒至于乱卒:最终。
B.有功则己不尸尸:占据。
C.小人遂乘其孤乘:趁着。
D.术者,亦必本乎学也本:根本。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宋祖宗,与三代君何如②句读不知,惑不解
B.①安石诚有罪诸君子②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诸君子特其据位久②赵王岂一璧之故逆秦邪
D.①人以为奇,我以为常,善耳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有人说祖宗之法不可变,作者认为,宋朝的法度也不应该是万世不变韵,只是王安石操之过急,才导致失败,不是变法本身的错。
B.有人批评王安石志向太高,作者认为,如果反对者能抛弃偏狭,与正安石和衷共济,相互支持,即使是尧舜之政也有可能实现。
C.作者认为王安石有治天下的才能,无乱天下的本心,但由于不通治国之道,用人不当,陷入党争之中,终于导致宋王朝的大乱。
D.作者认为计谋与权术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采用的,王安石虽然不是不学无术之辈,但追求奇功、治国无术也是不争的事实。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向使安石能待其学之既成,而后出国天下之事,视其可变者变之,不可变者因之。
译文:
②然则安石者,乃范增,霍光之等也,若章惇、蔡京,小人之尤,岂其伦哉?(5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4分。
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②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吏人忧恐。珑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②,郡境以清。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琁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琁。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③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注】①琁:同“璇”。  ②渠帅:首领。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建武中就 封地  B.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逐渐
C.乃令马车前处在   D.布马惊 这样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而家 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 B.贼众多琁力弱  连词,表承接关系
C.郡境清 介词,因此 D.噬臂出血  副词,却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译文:(2)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译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小题。(6分)
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②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上面两个选段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两个选段都运用了比喻来说理,请分别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共21分)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查)
C.然问曰(同“猝”,突然)
D.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者)

下列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涂有饿莩不知发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河东凶亦沛然下雨,则苗浡兴之矣
C.填然鼓,兵刃既接不嗜杀人者能一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水为之,而寒

下列划横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B.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之。”
C.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矣。
D.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B.(甲)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
C.(乙)文,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乙文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