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 迪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卒群城邑抢劫
B.擒贼,斩以巡行
C.谓败,河南府担任……知府
D.诏不许,然甚其意认为……豪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示迪文之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B.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舌举而不下,逸而走
C.周怀政诛,帝怒甚。”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狗不知而吠之

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B.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C.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D.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②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 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①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②。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③圮族④。”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⑤。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⑥,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⑦。”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释 ①吁俞:吁,感叹声;俞,犹言“然”,表示应允。②祥刑:慎刑。③方命:即弃命。④圮族:毁族。⑤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⑥祉:犹喜也。⑦沮:止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而哀惩创之矜:同情
B.故其吁俞之声,欢惨戚休:喜悦
C.当尧之时,皋陶为士:读书人
D.君子如祉,乱庶已。遄:迅速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其爱民之深,忧民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B.其言忧不伤,威而不怒妪每谓余曰:“某所,母立于兹”
C.赏不以爵禄,刑不刀锯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罔不势象形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A.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B.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C.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D.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策论的题目只是规定文章的内容,并不强求赞成或者否定,仅仅是要求对此问题发表高见。而且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
B.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作者先以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开头,紧扣主旨,接着第二段作者又引用体现了先王赏罚之道的事例进行剖析,第三段又从罚不善和赏善两方面依次展开论证,深化主旨。
C.赏罚之道,要完全掌握它,并非易事。轻重的分量,也难以掂得很准。所以作者从经文中拈出一个“疑”字。解决疑难问题的原则就是“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所谓“广恩”“慎刑”,都体现了“忠厚”之义。
D.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作者看来,统治者动辄施以刑罚,“慎刑”者不多见。所以文章提出的赏善惩恶皆本着忠厚的原则,表现了作者希望不要滥杀无辜的良好愿望。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其始而勉其终
(2)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
(3)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信使郝文忠公
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幼不好弄,沈厚寡言。金季乱离,父母挈之河南,偕众避兵,潜匿窟室,兵士侦知,燎烟于穴,爩死者百余人。公甫九岁,暗中索得寒葅一瓿,抉齿饮母,良久乃苏。其卓异见于童稚若此。
金亡,北渡,侨寓保定。乱后生理狼狈,晨给薪水,昼理家务,少隙则执书读之。父母欲成其志,假馆于铁佛精舍,从专业学,坐达旦者凡五年。蔡国张公闻其名,延之家塾,教授诸子。蔡国储书万卷,付公管钥,恣其搜览。务为有用之学,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掇其英华,发为论议,高视前古,慨然以羽翼斯文为己任。自是声名籍甚,藩帅交辟,皆不屑就。
世祖在潜邸,罗致异士,遣使者一再起公。既奉清问,上稽唐、虞,下迨汤、武,所以仁义天下者,缓颊以谈,粲若所陈也。帝喜所闻,凝听忘倦,且俾书所言者,皆援据古义,劘切时病。及践阼更化,用公之言居多。
岁己未,宪宗自将伐宋。公建议以谓:“彼师出无名,未见其利。唯修德以应天心,发政以慰人望,简贤以尊将相,敦族以壮基图,抚殊俗,制藩镇,以防窥窃,结盟保境,兴文治,饬武事,育英材,恤罢氓,以培埴元气。藏器于身,俟时而动,则宋可图矣。”帝伟公所论,以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世祖御极,欲柔服宋人,以公奉使,告登宝位,且征前日请和之议。或为公言:“宋人谲诈叵信,盍以疾辞。”公曰:“自南北遘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乃授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齿饮母,良久乃苏抉:撬开
B.之家塾,教授诸子延:邀请
C.缓颊以谈,若所陈也粲:灿烂
D.贤以尊将相简:选拔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明郝经卓越高超、不同非凡的一组是()
①暗中索得寒葅一瓿,抉齿饮母②延之家塾,教授诸子
③发为论议,高视前古④及践阼更化,用公之言居多
⑤皆援据古义,劘切时病⑥宋人谲诈叵信,盍以疾辞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经的父母为了实现他的志向,就让他借住在铁佛学舍里,跟随有学问的老师学习,他就这样刻苦地学了五年。
B.郝经借着教授蔡国张公孩子的机会,大量阅读经典藏书,汲取一些他认为有用的书籍精华,以振兴文学为己任。
C.世祖在登基后,广纳贤才,郝经接受了征召。在与世祖的交谈中,他引经据典,见解非凡,深受世祖的赏识。
D.宪宗谋宋,郝经建议,认为首要的任务是对内对外大力发展,壮大实力,等待时机,一举成功,宪宗采纳听从。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母挈之河南,偕众避兵,潜匿窟室。
(2)自是声名籍甚,藩帅交辟,皆不屑就。
(3)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公幼至孝,抚诸弟极厚,待宗族疏近如一笃友乐施德于己者虽细惠必报然伟特方严风岸陗立众不可攀,熏良莸奸,题帖无贷,故用世之志,适际可为。(选自《元朝名臣事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贡举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失败
C.沆待将朝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驾再往趣:急忙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担心之事后来真的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翻译文中划线的及语文课本中的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 曰 / 道 不 行 乘 桴 浮 于 海 从 我 者 其 由 与 子 路 闻 之 喜 子 曰由 也 好 勇 过 我 无 所 取 材。《论语•公冶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久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原文有删略)
【注释】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②鼎彝(yí)尊斝(jiǎ):均为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积。④呻佔(zhān):诵读。⑤斗靡:原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词藻华丽而夸耀争胜,此处可理解为卖弄才学。⑥跧伏:通“蜷伏”。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之日诏:诏令。
B.又往往厚金帛以之易:交换。
C.琬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顾:反而。
D.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陋固:本来。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
③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⑥尊所闻,行所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人认为把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汪琬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由表及里,思想有深度,启人深思。
D.汪琬因为生病,将为楼主人写记的事一拖再拖,最后在楼主人的催促下才完成。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
(2)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3)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奎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
(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午:交错;纷繁。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
B.而岁大水,上田皆不登适:适合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
D.朝廷方更化立法更化:改革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求不争            蟹六跪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   古之学必有师
C.譬如人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茫然
D.故具载皆出于此乎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