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了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9.第一段中为什么说“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0.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21.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2.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聪明的鹦鹉
星新一
一天,艾诺先生正在家里发呆,正门响起了通报有客的铃声,有人喊道: “家里有人吗?” 艾诺先生开门一看,来客仿佛是一个推销员,穿着朴素,他站在那里不大开口。
“不知他又是来推销什么货物的,反正还来得及。”艾诺先生本想赶走他,可又没有这样做。原因是那推销员似的汉子,肩上蹲了一只鹦鹉,艾诺思忖:这可有点蹊跷。
艾诺先生看了鹦鹉一眼,鹦鹉便以尖利的嗓音叫道:“您好。”
艾诺先生不由地应酬了一句:“你好。”接着他说:“真有意思,我向来对推销员是采取不欢迎主义的,但是对于独出心裁的你,就区别对待吧!首先对于你想给用户带来快乐的服务精神,表示心悦诚服。”
“您过奖了。”汉子答道。
汉子说话似乎顾虑重重,只说了这么一句,就怯生生地不做声了,艾诺先生催促道: “你是卖什么的推销员吧!”
“啊!”
“那么,你先说一下卖什么好吗?我倒不一定买,可是,可以听听你的介绍。”
“实话说吧!这只鹦鹉便是商品,假如您喜欢的话……”
汉子客气地刚一谈及鹦鹉,鹦鹉立即接下去说:
“我是一只聪明的鹦鹉,买下之后,对您会有好处的……”
由于完全没有想到鹦鹉竟会这样说话,艾诺先生惊讶得瞪圆了眼睛,凝视着鹦鹉,点头赞许道:“越发惊人了。的确聪明,除此之外,它还会说什么吗?”
“哦!会说许多话哩。不管教它说什么,它马上就能记住。”
“那么,让它表演一次吧!”
“哦……”
那汉子吞吞吐吐地正要开口,鹦鹉又用那尖利而清晰的嗓音,抢过汉子的话头说起来,声音比起汉子那蠢笨、含混的语调来,显得格外明快。
“您若是买下我,对您会有许多用途。”
“的确是个了不起的鹦鹉,如此训练有素。我是想要买下,要多少钱?”艾诺先生问道。
那汉子嗫嚅着说了要价,价钱不便宜,但也不是昂贵到艾诺先生买不起的程度,何况它这样能说会道,说不定是个稀世珍宝呢。买下之后,再教它说更多的话,每天的生活就更有趣了。“再便宜点行吗?”
于是双方开始讨价还价。几经商谈,那汉子让价三成,买卖成交,艾诺先生付了钱。
“谢谢。那么,我告辞了。” 汉子接过钱,鞠了一躬,与此同时,那只鹦鹉也抖开翅膀,飞到艾诺先生的肩头。
那汉子走后,艾诺先生回到房间,让鹦鹉蹲在椅子上,一边频频地打量着它,一边自言自语地说:
“那么,教它记住些什么话呢?若是训练得好,它可以看家的,只要教它会喊叫一声“谁”,小偷就会被吓跑的……
于是,艾诺先生朝鹦鹉喊了一声:“谁?”但是,鹦鹉却歪着头一声不响,反复喊过多次,依然如故。
“怎么回事,好像不大对头呀!”
艾诺先生顿生窦疑,两手交叉,沉思了一会,忽然一个令人讨厌的想象出现在脑海,不由地说出声来。
“……嗯,大概是有点轻率了,我似乎被他骗了,应当更详细地查询之后再买才是。刚才那汉子一定是个‘腹话术师’,他让这只毫无本领的鹦鹉蹲在肩上,走门串户,那时自己装成呆子,让鹦鹅扮作聪明的样子,他用腹话术惟妙惟肖地表演,使人误以为是鹦鹉在说话呢,简直骗得太高明了……”
艾诺先生察觉到自己的粗心大意,开始后悔了。
“……倒霉,忘了问那个家伙叫什么名字,住在哪儿,只顾盯着鹦鹅,连他的相貌也没有记住,即使报告警察也无济于事了。真是吃了大亏。怎么补救呢?干脆把这鹦鹉烧吃算了。否则,没法出这口气……” 艾诺先生没完没了地唠叨着,冷不防,那鹦鹉突然又叫起来:“喂!喂!不得无理,你又是烧,又是吃的!老子也不是好惹的!”
艾诺先生吓了一跳,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失灵。
“啊,这家伙会说话呀!还会吓唬人呢。那么,这并不是腹话术的把戏咯!”
“不!不!是腹话术,这一点你没有弄错。”
“你说什么?什么意思?” “我是说,使用腹话术的不是那个汉子,而是老子我。像他那样的笨蛋,不可能会腹话术。会的是我,老子是聪明的鹦鹉哦……”
鹦鹉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实在是过于能说会道了。这太令人无法相信。艾诺先生呆呆地愣住多时,一经恢复常态,惊讶之余,感到不寒而栗。
“真奇怪!哪里像个鹦鹉。神奇地过于聪明,这也讨厌,心情坏了起来,若是饲养这么个东西,不久我也就会像那个汉子,成了个小傻瓜,钱嘛,花就花了吧!趁早给我滚蛋!”
于是,艾诺先生打开了窗子。
“既然这样,我就走了。再见……”
鹦鹉说着便展开翅膀飞了出去,不知飞到哪儿去了。 鹦鹉飞回了自己的家。
“嗨!我回来啦!”
鹦鹉边喊边用嘴叩打窗玻璃,刚才那个呆头呆脑的汉子打开窗子,把鹦鹉迎了进去。那汉子照样一声不响,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
“今天算赚了大钱。喂!那些钱呢?统统都拿出来,放在老子面前,你若在钱数上捣鬼,老子可不饶你!”
鹦鹉一声令下,那汉子顺从地把从艾诺先生手里接过来的钱拿了出来,放到鹦鹉面前。
“太好了,给你两成,余下的归老子。像你这样连话都不会说的笨蛋,能分得点钱,吃上口饭,还不是托老子的福吗!别忘了老子的养育之恩……”
那汉子仍是一声不响。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
“我干了一天活,肚子饿了,赶快给我做好饭好菜去。”
愚蠢的汉子又默默地着手为鹦鹉准备饭菜去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同时这也解释了艾诺先生向来对推销员采取不欢迎态度却对汉子区别对待的原因——对不大开口的汉子好奇。 |
B.“顾虑重重”、“怯生生”、“吞吞吐吐”、“嗫嚅”等词语刻画了汉子表面说话做事唯唯诺诺,实际却是很具城府的人物形象。 |
C.艾诺先生反复多次教鹦鹉喊“谁”,但是鹦鹉却一直歪着头一声不响,表明这只鹦鹉并非是“聪明的”,标题“聪明的鹦鹉”饱含作者的反讽之意。 |
D.文章用了几个自然段的独白描写,来表达艾诺先生对这次买卖的失望与后悔心理,这也是为后文艾诺先生与鹦鹉的矛盾冲突蓄势的。 |
E.文章对鹦鹉的描写可谓形象生动,这和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是分不开的——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描写;既有语言的描写,也有动作的描写。
(2)请你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艾诺先生对鹦鹉的心理变化过程。
(3)艾诺先生让鹦鹉“滚蛋”后,故事也算完整,但文章还是继续以后面的文段来收束全篇。请你分析其妙处。
(4)主人公是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汉子”、艾诺,而是鹦鹉。请结合文章分析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低俗不是通俗
从古至今,通俗文艺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精品,不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且还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影响深远。近些年,从小品、相声、流行歌舞到电视娱乐节目,有的益智,有的针砭时弊,有的改善了人际关系,有的在年节给观众带来欢笑,一次次丰富了我们的舞台和荧屏,其健康的文化功能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通俗效应常常被误以为可以促进点击率、收视率和票房,好像越俗越有人气,于是,通俗成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票房的最佳方式,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点击率,网络可以将审美抛在一边,让八卦代替文化,用感官刺激的视频取代艺术;为了收视率,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被引进被制造出来,一些节目毫无节制,以露丑为审美,以口无遮拦为快意;为了票房,有的作品一定要在剧情中加上些“荤佐料”,而这些内容实际与作品本身并没多少关联。结果,通俗演变为低俗,而低俗最终又滑向恶俗。低俗和恶俗甚至改变了通俗的内涵,将通俗扩大为俗,庸俗成为其本质,以为只有俗才能赢得市场,才能赚钱,才能提高知名度,才能博得眼球。在这一俗再俗的追逐中,社会责任感淡漠了,社会效益被忽略了。
通俗与低俗,区别看似简单,一字之差而已,但如何准确把握,对文艺家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考验素养,考验艺德,考验底线,考验表达功夫。实际上,无论什么节目,只要用欲望取代希望,用单纯感官刺激替代精神快乐,就是低俗。
通俗为的是让作品易懂,但不是哗众取宠;通俗需要的是浅显,但格调绝不能低下;通俗面向市场,但必须坚守底线;通俗可以讲求娱乐,但文化含量不可或缺。当年相声大师侯宝林有很多精彩段子可以吸引亿万人,令人捧腹不止,却意味无穷,不乏深刻含义。前些日子举办了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决赛时采用选手换搭档的方式考察他们的应变能力,结果,有些年轻选手没经验,以为只要逗乐就能博取观众。老一代相声演员石富宽见后,立刻提醒他们,这是低俗,必须换段子。等换好的段子上场表演后,掌声更加热烈,因为笑声之后,人们还获得了知识和启迪。作曲家谷建芬、词作家乔羽,他们的作品都很通俗,但传递出的是情调是纯真是灵秀是悠扬。
低俗的作品,常常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涮,总是喜欢生硬地制造效果,这些恰恰表现出创造的枯竭和思想的贫乏,因为没内容、没价值、没智慧,所以,只得在最无聊最无趣的地方下足功夫。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观众,这种作品最终还是会失去市场。
通俗文化在我国拥有广大的市场,有巨大的施展空间,各种艺术门类所需要的观赏性也为通俗文化提供了一个个平台。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通俗文化更应该讲品质讲内涵,用通俗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真善美,而不是用低俗的手段和内容去招徕去赚钱去提高知名度。
通俗,我们需要;低俗,我们拒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7日)下列各项中关于“通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文艺既有着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特征,也有着健康的文化功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分。 |
B.通俗作品尊重观众,以浅显易懂的通俗形式传递给大家纯真、灵秀与悠扬的心理感受。 |
C.通俗文艺的呈现形式有诸如小品、相声、歌舞、娱乐节目等,它不仅追求感观刺激,取悦观众,而且也追求着真善美的传播。 |
D.通俗作品注重社会责任感,重视社会效益,在我国拥有广大的市场,以及巨大的施展空间。 |
下列不属于“通俗”范畴的一项是
A.于丹的《论语心得》。 |
B.作曲家谷建芬的作品。 |
C.博取观众逗乐的段子。 |
D.易中天品读《三国》之《天下大势》。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所有用欲望取代希望、用单纯感官刺激替代精神快乐的作品,都是低俗作品。 |
B.准确把握作品的通俗与低俗,实际上就是考验文艺家的素养、艺德、底线及表达功夫。 |
C.通俗与低俗的区别在于两者的价值观不同,前者追求品质与内涵,而后者则哗众取宠,没有底线。 |
D.通俗效应因为可以促进点击率、收视率及票房,所以常被用来赢得市场,提高知名度。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在我的家乡,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 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 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 “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有删改)文章写的是故乡的食物,可开头为什么要从“小时读《板桥家书》”写起?
划横线“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中的“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你的家乡有哪些精彩的风俗习惯或美味可口的小吃?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从院本到杂剧,从南戏到传奇,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勾勒出传统戏曲紧跟时代的轨迹,这正是它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根本原因。
无疑,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也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对戏曲进行改造,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结果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于是,他们转而要求戏曲背离传统,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张庚先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五四’并没有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也没有创造出新戏剧来。”究其原因,他认为:“没有任何文化可以不接受遗产而能发荣滋长成为一种高级的结晶,戏剧也不例外。”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节选自《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有删改)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戏曲之所以能获得发展,是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 |
B.当今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 |
C.梅兰芳文革时期编演的样板戏,由于不顾观众的需求,没有表现出戏曲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而饱受非议。 |
D.张庚先生认为“五四”并没有创造出新戏剧。究其原因,是没有接受传统文化遗产的滋养,导致戏曲变革的失败。 |
对传统戏曲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紧跟时代的轨迹。 |
B.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不断改变和超越自己。 |
C.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 |
D.传统戏曲能够和现代戏曲无缝对接巧妙融合。 |
对“五四”戏曲的变革“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的具体表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求戏曲背离传统甚至主张直接移植西方戏剧。 |
B.认为只有西方戏剧才能完全拯救中国传统戏曲。 |
C.戏曲变革贵在形式的改变,内容是可以传承的。 |
D.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基本上是来源于传统文化。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将门之后
李晓燕
岳青每次说自己是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时,那准是和岳大婶干仗的时候。岳大婶就狠命地在地土跺着自己的一双小脚儿,仿佛那脚下的土地就是岳青。岳大婶把牙错得“啧啧”有声,说:“你也不撒泡尿照照,就您老那身子骨儿。捏把捏把不够一碟子,还将军的后呢,给将军牵马恐怕还不够格儿呢!”
与岳大婶开战,岳青一感到力不从心时,便败走麦城。出了自家的后门儿,直奔南园茶楼。在那里,岳青是十足的将门之后,只要给钱,就是山呼“万岁”,跑堂的小二儿也照呼不误。岳青往往要上一杯铁观音,一面品茶,一面看着楼下熙来攘往的人流和车流。唉,人少多了,车也少多了,就几天的工夫,这街就不像个街了!岳青在心里叹惜。岳青暗骂:狗娘养的日本人,真作孽呀!那苍凉的情景让岳青的眼里仿佛要生出热泪来一般。
正在岳青心里潮乎乎的时候,金四爷一挑帘子进来了。金四爷是岳青在茶楼最不想见到的人。关于将门之后的问题,谁也不跟岳青较真儿,可就是这个金四爷,却以大清八旗子弟的后代自居,一百个不把岳青放在眼里。
金四爷一进门,就看见岳青坐在那里,端着茶碗的手悬在半空,眼睛却向他这边张望。也不等跑堂儿的招呼,金四爷径直朝着岳青对面的座位走了过去。到近前,却不坐下,而是把一只脚踩在岳青对面的那张椅子上,手搭着椅背,眼睛斜瞪着岳青,说:“你不是将门之后吗?有种跟日本人试试,杀个把日本人让老子瞧瞧,也不枉你是将门之后!”岳青拿着茶碗的手抖了一下,险些洒了那铁观音。看岳青还是坐着不说话,金四爷把腿从椅子上放下来,抬屁股坐了上去,直冲着岳青的脸低声说:“不行就本本分分做孬种吧!”岳青还是没有搭话,举着茶碗,一口一口地啜茶。待一碗茶饮尽,放下茶碗,冲着金四爷一抱拳,说了句“四爷您慢用”,不待金四爷回复,径自走下楼去。
谁也没在意岳青的离去,大家依然喝茶的喝茶,下棋的下棋。外界的纷乱仿佛早已阻隔在了茶楼的门外。可是,天知道,人们的心却是浮躁的,张歪脖将军时居然忘记了拿掉对手的棋子。常胜将军孙二庆连输三盘,可大家却都端着一个平静的表情,藏着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要不是岳大婶找到茶楼里来,天家还以为岳青是回家了。可是,岳青没有回家。从早上出门一直到日头西斜都不见人影,岳大婶就着急了,岳青从来没有出去这么长时间过。岳大婶说,我们是吵了,可是我们哪次不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呀!大家不禁哗然。岳大婶却哭了,那死鬼一定是出事了!
金四爷带了一帮人去寻找岳青,因为金四爷认为岳青的失踪跟他头晌说的那番话有关系。金四爷想,这老小子不至于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吧?要是那样,我金四以前还真是小看了他了。
天一擦黑时,从出西关的坟场上找到了岳青。那情景,把金四爷着实吓了一大跳。
已经是初秋的夜了,天一黑,就更显出夜露的苍凉。岳青躺在一个坟头上,清白的月光映照着他苍白的脸,他前胸挂满了血迹,身体早已冰凉,但他的一只手却紧紧地掐着一个日本军人的脖子,两个手指陷到脖颈里边。血顺着他的手背流入袖口,早已凝固。而他的另一只手则抓着日本军人戳在他前胸的刺刀。想来,他死前,是和日本军人进行了生死对视,那目光早以刻入彼此的心里。
金四爷缓过劲来,就长嚎一声!:“岳青,原来你真是将门之后啊!”在场的人无不低泣。帮岳大婶料理完岳青的丧事,金四爷就参军了。他临走时说:“我不战死杀场,就是凯旋!”
(选自《短篇小说》2011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金四爷帮岳大婶料理完岳青的丧事后就参军,一方面是他想弥补内心的愧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誓死也要捍卫中国人的尊严。 |
B.岳青是将门之后的说法没有得到岳大婶的认可,岳大婶还因此常与岳青吵架,除此以外,岳大婶对岳青还是非常关心的。 |
C.岳青面对苍凉的街道,眼里直想流泪;金四爷鼓动岳青去杀个把日本人,这样的言行表明了他们的心里对日本人的憎恨。 |
D.茶楼中的人们内心平静,说明日军的恶行已经激起人们的不满,但胆小怕事的他们只求能置身纷乱之外。 |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岳青如何证明自己是将门之后,深层的用意是为一个懦弱的民族能够强大起来指明方向。
(2)小说南园茶楼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将门之后”岳青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岳青杀日本人,你认为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