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世界历史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历史转折。在世界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候,能否跟上历史的步伐,是决定这个国家前途的关键问题。
问题:请联系中国,概括指出这一转折时期欧洲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方面变革的主要表现及结果。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名称 |
时间 |
发动国家 |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鸦片战争 |
1840 一1842年 |
① |
《南京条约》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 一1895年 |
日本 |
② |
③ |
1900 一1901年 |
德国等8 国 |
《辛丑条约》 |
材料二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成。”
材料三 1937 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杭战。1945 年8 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 年10 月25 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2 分)
(3)材料三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根本原因,并谈谈对你的启示?(3 分)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8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
并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
(13分)纲领文件、法律等等往往是一个阶级、一个国家政治意志的集中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1)材料一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那一项内容?反映了什么思想?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实行责任内阁制。──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据材料二,简要指出《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中国的1954年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材料四 下面是1959——1993年全国人大、政协召开情况简表:
届次 |
时间 |
届次 |
时间 |
第三届全国人大 |
1965.2 |
第三届全国政协 |
1959.4 |
第四届全国人大 |
1975.1 |
第四届全国政协 |
1964.12 |
第五届全国人大 |
1978.2 |
第五届全国政协 |
1978.2 |
第六届全国人大 |
1983.6 |
第六届全国政协 |
1983.6 |
第七届全国人大 |
1988.3 |
第七届全国政协 |
1![]() |
第八届全国人大 |
1993.3 |
第八届全国政协 |
1993.3 |
材料五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4)据材料四、五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 1896年春,谭嗣同在《有感》一诗中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2)谭嗣同发出“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感慨与哪一年战争有关?它给中国带来了最重要的危害是什么?(2分 )
(3)依据以上这幅地图,这次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请写出它的内容?
(4)材料五的图片反映了国共合作的事实,分析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一些典型的制度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概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遗书》之力作《殷周制度论》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政治制度?它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旨意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一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4)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