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注】① 晋侯:即晋文公重耳。重耳为躲避迫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
   ② 介之推:晋国大夫,曾追随重耳在外流亡。
   ③ 献公:晋文公重耳的父亲。
   ④ 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晋国国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       亡:逃亡
B、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诬:诬陷
C、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效:效仿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B、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以儆效尤
C、言,身之文也 / 文过饰非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原文“其母曰:‘能如是乎’”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愿接受晋侯赏赐的爵禄,是因为他对晋侯不明忠奸,胡乱赏赐的做法感到不满。
B、通过介之推母亲的三次提问,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心儿子,更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晋侯不但不赏赐曾经追随过他的介之推,还将介之推逼走,可见晋侯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的卑鄙小人。
D、本文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图功名的高尚品行,突出赞美了介之推在荣誉、地位面前不居功自傲的谦让精神。
宋 人 有 耕 者 田 中 有 株 兔 走 触 株 折 颈 而 死 因 释 其 耒 而 守 株 冀 复 得 兔 兔 不 可 复 得 而 身 为 宋 国 笑
                         ——《韩非子·五蠹》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
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騷,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祖逖传》)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遇:碰上
C.收葬枯骨,为之祭??      ??:祭祀时以酒酹地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       报:回复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            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      任子:任官的子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虽大风流不能鸣也
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騶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15分,每小题3分)
(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疏接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光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①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②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风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为,后正会③积雪初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恒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选自《晋书》)
(注:①蒱:即樗蒱,古代一种赌博游戏。②乱头养望正会:用头发蓬乱来博取名望。③正会:大年初一聚会致贺。)
7.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爱好人伦品评人物。
B.阃外多事阃,国门。阃外,指统兵在外。
C.慰赐参倍加倍
D.听事前余雪犹湿听取下级汇报事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远近书疏,莫不手答③若非理得之
②引疏接远,门无停客④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9.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大禹圣者,乃惜光阴
②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
B.①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
②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C.①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
②及恒温伐蜀
D.①吏将则加鞭扑
②则切厉诃辱
10.都表现陶侃“勤于吏职”的一组是
①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②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③引疏接远,门无停客
④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⑤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
⑥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11.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侃对手下人“逸游荒醉”,都严加惩处,不但没收他们的酒器和赌博器
具,全部投到江中,而且一一加以鞭打。
B.陶侃反对当时流行的清谈之风,他认为老庄思想浮华,不合先王的礼法之
言,不可实行;也反对那种以不修边幅为高雅的习气。
C.陶侃能廉洁自奉,别人送礼如是劳动所得,礼物轻微也高兴,赏赐加倍;
如是非法所得,便严厉责备并退回原物。
D.陶侃做事极为精细,造船时所剩的锯末和竹头,虽是废物,也让人加以收
管,后来这两样东西都派上了用场。

(18分,每小题3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5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迁左冯翊,时梁兴等略吏马五千余家为寇抄,诸县不能御,皆恐惧。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七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其所得获,十以七赏,百姓大悦,皆愿捕贼,多得妇女、财物。贼之失妻子者皆还求降。浑责其得其他妇女,然后还其妻子,于是转相寇盗,党与离散。兴等惧,将余众聚鹿卩城。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由是山贼皆平,民安产业。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转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由是民安于农。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文帝即位,迁沛郡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转为魏郡太守,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民得财足用饶。
《三国志·卷十六》
注释: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左冯翊:官名,相当于太守。③兼复者:男女人口众多的民户。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秋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稍丰给稍:稍微
B.宣喻恩信喻:晓喻,使……明白
C.温信者与孤老比比:近邻
D.民得财足用饶用:使用的东西
11、对下列两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相其生子无以相活(2)以浑以百姓新集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A.两个“相”的用法相同,意思不同;两个“以”的用法相同,意思相同
B.两个“相”的用法不同,意思相同;两个“以”的用法不同,意思不同
C.两个“相”的用法相同,意思相同;两个“以”的用法相同,意思不同
D.两个“相”的用法不同,意思不同;两个“以”的用法不同,意思相同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治城郭,为守御之备。
B.乃课树榆为篱
C.太祖益嘉之
D.而保险自守,以示弱也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新唐书·李义琰传》)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琰独引咎涕泣引咎:把过失归于自己。
B、宅无正寝正寝:指安睡之处。
C、安可逼下哉逼下:狭窄低矮。
D、又广居宇居宇:居住的房屋。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3.①勣甚礼之②搢绅义之
A、①李勣很有礼貌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B、①李勣很礼待他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C、①李勣很礼待他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D、①李勣很有礼貌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14.事难全遂,物不两兴。
A、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B、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C、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D、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决曹史。数岁,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事。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擢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属县,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而羌人反,绝粮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迁东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迴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尊窃学问,能史书。
B、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C、奉先人遗体。
D、蛮夷归附其威信。
答:()
2.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以”、“数”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
以②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
③后以病去
①数上书言便宜事
数②奈何数乘此险
③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求止尊
A、“以”①②相同,“数”②③相同。
B、“以”①③相同,“数”①②相同。
C、“以”②③相同,“数”②③相同。
D、“以”②③相同,“数”①③相同。
答:()
3.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对所省略的主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诏书行事。
②复召署守属治狱。
③以高弟擢为安定太守。
④坐擅离部署。
⑤立不动。
A、①②相同,③④⑤相同。
B、①②③相同,④⑤相同。
C、②④相同,①③⑤相同。
D、②③④相同,①⑤相同。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