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1. |
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 |
2. |
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松痴
史震林
松痴老人,家黄山。黄山产异松,常命童负餱粮,策杖信步往探松。稍佳者,辄徘徊之。入山益深松益奇。松之顶,可坐,可卧,可步,可跃;其倒枝横干,可梯,可桥,可栏。下可避雨雪,嚼其叶,甚甘。无虎豹蛇蝮害人之属,有黄帝时青猿,不易见也。其结根悬崖怪石间,不土而活,不水而润。则弃杖,攀援匍匐造之,疲且眩,卧于石,仰玩之。饥时,食餱粮,酌涧泉。粮尽,食松叶。有碧苔附松节,食之芳美。会日暮,寻山舍宿焉。弗值,就松之偃盖者,跏趺①其下,以至晓。童苦之,弗肯从。
一日,独携酒入深山,曲折迷岩壑,青猿跃其前,导之得出。至老兴益豪。胸次高旷,不婴名利,和易坦直,好善乐施。渊渊然,莫测其量也。庭外植异松百余株,朝夕觞咏。月夜着素袍,步松影,如鹤。喜吹笛,笛已,或抚琴。笛声琴韵与松籁相有无。问得异松者,虽百里访焉。购之弗获,则吹笛于其下而去。邀老人弗往,则每诡言得异松,述虚状,给老人,老人惊,遂曳杖往。因自号松痴老人,郡守额其居曰:“怀葛②遗风”。童孺妇女及贩夫佣仆,无不颂老人者。
跏趺:佛教徒修行的一种坐法。②怀葛:乃无怀氏、葛天氏之并称。二人皆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古人以为其世风俗淳朴,百姓无忧无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策杖信步往探松。(2) 无虎豹蛇蝮害人之属
(3) 弗值(4)不婴名利
2.在下列加点的词中,与“郡守额其居”中的“额”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倒枝横干,可梯,可桥,可栏 B.童苦之
C.庭外植异松百余株 D.朝夕觞咏
3.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松之顶,可坐,可卧,可步,可跃。导之得出。
B.不水而润。则吹笛于其下而去。
C.寻山舍宿焉。虽百里访焉。
D.不易见也和易坦直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结根悬崖怪石间,不土而活,不水而润。
(2)月夜着素袍,步松影,如鹤。
5.文中所叙述的老人的行状,特别是划线句与我们曾学到过的所创作的嗜酒的相似。
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偷偷地、暗中 |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师:师从、学习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她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尊敬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
(1)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3)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
(2)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
乙
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孔子说“过犹不及”,他不赞成偏激行为,就是让我们不讲原则,四面讨好。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抗:抵抗
C.止一吊,遂不重诣。吊:吊唁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②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④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隶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4.把上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羊侃字祖忻,汉南阳太守续之裔也。弱冠随父在粱州立功。魏正光中,稍为别将。
初,其父每有南归之志,常谓诸子曰:“人生安可久淹异域,汝等可归奉东朝。”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魏帝闻之,使授侃骠骑大将军,长为兖州刺史.,侃斩其使者以徇。魏人大骇,令仆射于晖率众数十万,围侃十余重,伤杀甚众。栅中矢尽,南军不进,乃夜溃围而出,且战且行,一日一夜乃出魏境。
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诏授散骑常侍。八年,迁都官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用事,与之并省①,未尝游造。有宦者张僧胤候侃,侃曰:“我床非阉人所坐。”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
太清元年,会大举北线。侃劝元帅贞阳侯乘水攻彭城,不纳;既而魏援大至,侃频劝乘其远来可击,旦日又劝出战,并不从。侃乃率所领出顿堰上。及众军败,侃结阵而还。
二年,侯景反,攻陷历阳,及逼京师,众皆恟惧,侃伪称得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众乃少安。贼攻东掖门,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以水沃火,火灭,引弓射杀数人,贼乃退。初,侃长子鷟为景所获,执来城下示侃。侃谓曰:“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复计此一子,幸汝早能杀之。”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贼既频攻不捷,乃筑长圃。朱异、张绾议欲出击之,高祖②以问侃,侃曰:“不可。贼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长围,欲引城中降者耳。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不从,遂使千余人出战,未及交锋,望风退走,果以争桥赴水,死者大半。
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
(选择自《梁书•羊侃传》,有删改)
【注】①省:中央官署名,此指尚书省。②高祖:即粱武帝;在位的年号有大通、太清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安可久淹异域埋没 | B.侃斩其使者以徇示众 |
C.侃乃率所领出顿堰上驻扎 | D.岂复计此一子考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夜溃围而出/侃结阵而还 |
B.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果以争桥赴水,死者大半 |
C.我床非阉人所坐/侃长子鷟为景所获 |
D.一日一夜乃出魏境/既既攻不捷,乃筑长围 |
下列选项中,分别能够表现羊侃“谋”和“勇”的一组是()
A.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围侃十余重,伤杀甚众 |
B.侃频劝乘其远来可击/一日一夜乃出魏境 |
C.众皆恟惧,侃伪称得射书/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 |
D.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 引弓射杀数人,贼乃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侃先是拒绝魏帝高官厚禄的拉拢,后又无惧魏军重重围堵,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突破重围,一同归梁朝,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
B.羊侃回到梁朝之后,得到了梁高租的赏识,并且受到器重,在任尚书时,他能够坚守节操。不和当时朝中的权贵、宦官结交。 |
C.太清元年,梁朝发兵攻打北魏,羊侃数次献策,但都不被接纳,最终梁军大败,而羊侃的部队由于指挥有方,得以安全撤退。 |
D.京师被围,朝中有人主张出城迎战,羊侃坚决反对,梁高祖依然派羊侃率领军队出城迎战,结果梁军不战而退,死者大半。 |
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今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②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