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羊侃字祖忻,汉南阳太守续之裔也。弱冠随父在粱州立功。魏正光中,稍为别将。   
初,其父每有南归之志,常谓诸子曰:“人生安可久淹异域,汝等可归奉东朝。”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魏帝闻之,使授侃骠骑大将军,长为兖州刺史.,侃斩其使者以徇。魏人大骇,令仆射于晖率众数十万,围侃十余重,伤杀甚众。栅中矢尽,南军不进,乃夜溃围而出,且战且行,一日一夜乃出魏境。    
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诏授散骑常侍。八年,迁都官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用事,与之并省,未尝游造。有宦者张僧胤候侃,侃曰:“我床非阉人所坐。”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   
太清元年,会大举北线。侃劝元帅贞阳侯乘水攻彭城,不纳;既而魏援大至,侃频劝乘其远来可击,旦日又劝出战,并不从。侃乃率所领出顿堰上。及众军败,侃结阵而还。   
二年,侯景反,攻陷历阳,及逼京师,众皆恟惧,侃伪称得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众乃少安。贼攻东掖门,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以水沃火,火灭,引弓射杀数人,贼乃退。初,侃长子鷟为景所获,执来城下示侃。侃谓曰:“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复计此一子,幸汝早能杀之。”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贼既频攻不捷,乃筑长圃。朱异、张绾议欲出击之,高祖以问侃,侃曰:“不可。贼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长围,欲引城中降者耳。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不从,遂使千余人出战,未及交锋,望风退走,果以争桥赴水,死者大半。   
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
(选择自《梁书•羊侃传》,有删改)
【注】①省:中央官署名,此指尚书省。②高祖:即粱武帝;在位的年号有大通、太清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生安可久异域埋没 B.侃斩其使者以示众
C.侃乃率所领出堰上驻扎 D.岂复此一子考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夜溃围出/侃结阵
B.侃大通三年至京师/果争桥赴水,死者大半
C.我床非阉人坐/侃长子鷟为景
D.一日一夜出魏境/既既攻不捷,筑长围

下列选项中,分别能够表现羊侃“谋”和“勇”的一组是     (   )

A.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围侃十余重,伤杀甚众
B.侃频劝乘其远来可击/一日一夜乃出魏境
C.众皆恟惧,侃伪称得射书/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
D.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 引弓射杀数人,贼乃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羊侃先是拒绝魏帝高官厚禄的拉拢,后又无惧魏军重重围堵,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突破重围,一同归梁朝,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B.羊侃回到梁朝之后,得到了梁高租的赏识,并且受到器重,在任尚书时,他能够坚守节操。不和当时朝中的权贵、宦官结交。
C.太清元年,梁朝发兵攻打北魏,羊侃数次献策,但都不被接纳,最终梁军大败,而羊侃的部队由于指挥有方,得以安全撤退。
D.京师被围,朝中有人主张出城迎战,羊侃坚决反对,梁高祖依然派羊侃率领军队出城迎战,结果梁军不战而退,死者大半。

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今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②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而闻者(清楚)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少部分) D.而江河(横渡)

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相文信侯吕不韦事:侍奉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也强:勉强
C.赵襄王迎甘罗郊:郊区
D.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赍:赠送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奉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瘀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
(节选《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像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亲近
B.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狱覆:案件翻过来
C.追至平城,为胡所围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D.曰“近我”,以尊异之尊异:使…尊贵,使…与众不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得脱
相与欢,为刎劲之交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C.终是脱高祖
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D.高后崩,代王

欲勿与,即患秦兵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B.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C.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D.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
(2)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B.匏樽以相属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萧声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翻译下列语句。
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
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跟从
C.此亡秦之耳:继续
D.常以身蔽沛公:翅膀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的一句是()
例句:客何为者?

A.夫晋,何厌之有?
B.籍何以至此?
C.壮士!能复饮乎?
D.沛公安在?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这说明樊哙虽然勇敢豪爽,但无政治头脑。
C.选文叙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斗争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征,从而显示出不同性格对于斗争成败所具有的意义。
D.选文中人物间的矛盾斗争以及不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和情态的描述,使鸿门宴上众多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翻译下列句子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