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4分)
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8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
D.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闻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
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
B.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
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

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6分)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阅读下面文言文。(12分,每小题3分)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诏罢江北都督,置南中郎将,以所统诸军在汉东江夏者皆以益祜。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
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可不美乎?”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曰:“此可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祜寝疾,求入朝。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节)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设庠序,绥怀远近怀:安抚。
B.以所统诸军在汉东江夏者皆以益祜益:好处。
C.既至,宥之宥:宽恕。
D.皆计所侵,送绢偿之偿:补偿。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以佐命之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祜之始至也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①率部曲而降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①皆计所侵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表现羊祜“有德量”的一组是()
①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
②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
③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④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⑤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
⑥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在荆州任职期间,针对当时前任官吏死于任上而继任者因忌讳而毁坏旧府的迷信陋习,下令禁止。
B.羊祜设计令吴罢石城守,这不仅使边境得以安宁,而且让军队有精力进行农业生产,使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C.陆抗与羊祜是战场上的对手,但在生病时,不顾众人劝说,服用羊祜送给他的药,后来因真心佩服羊祜而与他和解,结成朋友。
D.羊祜颇有仁德,深受皇帝看重和百姓爱戴。因此,他去世时,皇帝不顾寒冷,素服痛哭,普通百姓和戍边将士也都十分悲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2)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3)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B.世祖善之善:善待
C.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
D.为首为讳乎首:自首

下列句子全能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阅读下文。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雠:同“仇”,仇恨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3)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