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棘刺⑴雕猴
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⑵。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⑶日出,视之晏⑷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⑸之冶者⑹,谓燕王曰:“臣为削者⑺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⑼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⑽取之。”因逃。
(选自《韩非子⑾·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⑴棘刺:一种丛生的小枣树,枝有刺。母猴:即沐猴,又称猕猴,猴的一种。⑵五乘之奉:乘:方圆六里为一乘。韩非这里所说的“乘”,表示六里见方的土地上所上缴的赋税,它是用来作为官员的俸禄的。“五乘之奉”即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奉”通“俸”,俸禄。⑶霁(jì):雨停天晴。⑷晏:天晴无云。⑸台下:与版本二中的“右御”相应,当时朝廷直属的官署名。另:“大赛”版本理解为:郑国的地名。⑹冶者:冶工,铁匠。⑺为削者:做刻刀的人。⑻以削削之:用刻刀来刻削它。⑼治:指雕刻。⑽之舍:到住处去。
⑾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依据法令进行治理。其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著有《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子第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的编辑起来,《储说》、《说林》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尤其是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寓言“棘刺母猴”中的卫国的骗子抓住燕王爱好细小巧妙的玩物的特点,哄骗燕王说他可以在酸枣树上的刺的尖上刻上沐猴,得到燕王信任并享受高官厚禄,弥天大谎被铁匠识破。寓言告诉人们,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施展骗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骗术终有破绽,只要细加分析和追究,一切黑嘴谎言都将原形毕露。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养之以五乘之奉 |
B.诸微物必以削削之 |
C.王试观客之削 |
D.人主欲观之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燕王说之
(2)雨霁日出
(3)难以治棘刺之端把下面句子中的“削”字,按照用法分类。
臣为削①者也。诸微物必以削②削③之,而所削④必大于削⑤。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
(2)臣请之舍取之。文中的燕王是个怎样的人?试做简要分析。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李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①祠其家。
(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节)
【注】①中牢:猪羊二牲。指古代一种祭祀的规格。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战安远,被创甚被:遭受 |
B.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凡:大概,大凡 |
C.擢枢密副使擢:提拔 |
D.虽敌猝犯之猝;突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时偏将屡为贼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B.青以指使见娘以指叩门扉曰 |
C.青指其面曰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客逾庖而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2分 )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桥子谷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欲召他询问方略,后因遇上敌寇侵犯渭州,便命他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②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为人使酒仗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不令去不敢去。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觊弟道存,从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觊见之,伪喜,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将百钱。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吏曰:“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至,说觊曰:“废帝侈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吴,事无不克。”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 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逼,忧遽不知所为。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山村。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觊曰:“江东处分,莫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晏乃斩之东阁外。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时年五十一。
(《宋书·列传四十四·孔觊》)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治产业,居常贫罄罄:尽 |
B.遇得宝玩,服用不疑疑:怀疑 |
C.乞于此货之货 :卖出 |
D.嵴山民缚觊送诣晏诣:到 |
下列各组句子,属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的一组是()
①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②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③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
④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⑤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⑥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
A.①③④⑤ | B.②③④⑥ | C.③④⑤⑥ | D.①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孔觊曾先后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后军长史、江夏内史等职,后因反叛而被处死。 |
B.孔觊平生不好宝玩只好酒,常常一个月要醉上二十九天,甚至要求皇帝等他酒醒才可召见。 |
C.孔觊从不置办产业,生活常常贫困不堪,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把弟弟道存的接济也一把火烧尽。 |
D.孔觊为人正派,不阿权贵,却听信都水使者孔璪的蛊惑而谋反,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⑴,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1)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逾时始得一动更加 |
B.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间隙 |
C.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多次 |
D.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官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②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
B.①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②动而掣之则无有 |
C.①乃收竿持鱼以归②乃饭后仍出 |
D.①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②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 |
下列各句中,都用具体行为表现作者“喜钓”特点的一组是()
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②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③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④忍苦风尘之路
⑤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⑥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
A.①②③ | B.③④⑥ | C.①⑤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记叙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钓者相应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动静以及钓不到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
B.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而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表明作者喜于归隐,乐于垂钓的情怀,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 |
C.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垂钓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
D.作者认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钓大鱼一样,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欲望,得到之后还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满足,到死都不会停止。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
②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朱云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世以是高之高:崇敬 |
B.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厉:严厉 |
C.以旌直臣旌:表彰 |
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仕:做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勿易!因辑之,以旌直臣宣备宾主礼, 因留云宿 |
B.以勇力闻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 |
C.令充宗与诸《易》家论诸儒莫能与抗, |
D.比干游于地下云年七十余,终于家 |
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朱云不惧权势的一组是()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⑤小生乃欲相吏邪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云少时尚武,后又修文。他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
B.朱云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他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儒生很佩服他,朱云也由此升迁。 |
C.朱云忠心为国,直言进谏。他因在公卿面前指责张禹为佞臣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陈述理由,皇上的怒气才消,免去了他的死罪。 |
D.朱云为官时是正直之臣,不复出仕后一心教授学生。他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他对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但是和丞相薛宣相见时拒绝了薛宣的盛情挽留。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3分)
(3)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秦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楚相亡璧 亡:丢失 | B.因而数让之曰 让:谦让 |
C.始吾从若饮 若:你 | D.我顾且盗而城 而:你的 |
下列各项加线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求益,反见辱君既若见录 |
B.以子之材能乘骐骥以驰骋兮 |
C.然恐秦之攻诸侯唯草木之零落兮 |
D.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
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 B.念莫可使用于秦者 |
C.因而数让之曰 | D.子毋读书游说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张仪有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①视吾舌尚在不②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③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④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⑤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⑥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A.①②③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③④⑤ |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划的一段文字断句。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2)翻译下面的句子。(共6分,每题3分)
①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
②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