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急:急忙 |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C.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恩惠 |
D.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 |
B.共其乏困吾其还也 |
C.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以乱易整,不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夫晋,何厌之有?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川流不息(川:名词作状语,像河水一样) |
B.风驰电掣(风、电:名词作状语,像风、电一样) |
C.不胫而走(胫:名词作动词,长腿) |
D.打草惊蛇(惊:惊吓,名词用做动词) |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蚕食鲸吞(蚕、鲸:名词作状语,像蚕虫、鲸鱼一样) |
B.好高骛远(高、远:形容词作名词,高处、远处) |
C.抱残守缺(残、缺:形容词作名词,残破的东西) |
D.藏垢纳污(藏、纳:收藏,接纳,名词活用为动词) |
以下句子中不含意动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几句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 |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