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 ,完成文后小题 (每小题2分 共4分)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 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①木为匵②,葛藟③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④。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注】①窾(kuǎn),当中挖空的木头。 ②匵(dú):小棺材。
③藟(lěi),藤。             ④殠(chòu),腐臭的气味。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迫从上雍:祭祀 B.王孙曰:报效 报答
C.将以世也:改变 D.夫饰外以众:夸耀

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为棺椁衣衾师道不传也久矣
B.亡形亡声,合道情   使牧羝,羝乳得归
C.是物各反真也以乱易整, 不武。吾还也。
D.及病终,先令其子   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各3分  共6分)
(1)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译文:                                     
(2)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元稹
公讳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凡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醋。 ②支梧:抗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输之等者,吾不复问         粗: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郡县    听: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实出于官    市:购买
D.又无可为,乃扬言曰毁:指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了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他态度坚定,无法劝阻。近代以来,退休的官员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
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深感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

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请简要说明。
答: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
译文: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
译文:
(3)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
译文: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夷 至 于 中 唐 法 度 森 然 大 备 怒 张 挺 勃 之 气 亦 已 露 矣 唐 初 诸 贤 去 古 未 远 故 犹 有 晋 宋 遗 风 观 禇 公 所书 哀 册 岂 后 人 所 可 仿 佛 哉。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此书八九年中凡三见矣,今始识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
(选自方孝孺《题禇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宗元
先君讳镇,字某。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无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先君独乘驴无僮御以出,求仁者冀以给食。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濡涂以行无愠容,观者哀悼而致礼加焉。
既而以为天子平大难,发大号,且致太平,人兵戎,农去耒耜,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道不果用。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尚父汾阳王居朔方,备礼延望,授左金吾卫仓曹参军,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进大理评事。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作《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议事确直,世不能容。表为晋州录事参军。
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焉。终秉直以免于耻,调长安主簿。居德清君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后数年,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为相者不敢恃威以济欲,为长者不敢怀私以请间,群冤获宥,邪党侧目,封章密献,归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以他事,贬夔州司马。居三年,丑类就殛,拜侍御史。制书曰:“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宗元得进士第。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有司以闻。上曰:“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是岁五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五。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濡涂以行无愠容被:披着
B.人兵戎罹:遭受
C.而无以夺焉夺:争夺
D.卒以他事中:中伤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镇“守正为心”的一组是(3分)
①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②议事确直,世不能容
③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④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
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⑥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镇有一次独自骑着驴外出,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路过山涧时洪水突然爆发,幸亏水流冲进大沟中,他才没有遇难。
B.尚父汾阳王很欣赏柳镇的才能,准备了礼物看望延请他,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让他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
C.柳镇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吏部还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D.贞元九年,柳镇的儿子柳宗元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的吧?”有关官员将实际情况汇报给他。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3分)

(2) 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4分)

(3) 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汪应辰传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
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官职,赵鼎①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场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祠以归。张九成②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久之,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而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他皆类此。”上惊其费冗,命吏部裁之。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论爱民六事,庙堂议不合,不悦者众。……应辰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正方直,直言不避。……以淳熙三年二月卒于家。
论曰:“应辰学术精淳,尤称骨鲠。……皆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用焉。”
[注]①赵鼎:当时宰相。②张九成:当时主战派。
(选自《宋史·汪应辰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拾薪柴以继晷:日光 B.人皆之危:危险
C.十岁能诗,乡校游:游学 D.和议不非所患谐:成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淳熙三年二月卒于家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令历外任,养成其材庸人尚羞之
C.堂吏食钱六百千忠被谤,能无怨乎?
D.及唱第,年少子今其知反不能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应辰才智绝伦,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策论切中时弊,于是皇帝龙颜大悦,当即要授予官职,但赵鼎认为要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养成其材”,于是,授汪应辰为镇东军签判。
B.汪应辰小时候就非常聪明,由于家贫无钱买油点灯,他便拾取薪柴照明来读书。向别人借书来读,过目不忘。十岁就能写诗。曾有一学官以韩愈为例嘲笑他,他反应机敏,以孔子一事加以回击。
C.汪应辰关心国事,体恤民情。在代理户部侍郎兼侍讲期间,独自处理复杂的事务,节约开支,并上书皇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为国家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浪费现象,使皇上“惊其费冗”,下令裁减。
D.汪应辰反对秦桧,敢于直言。他不同意秦桧的和谈主张,而上奏折给皇上,认为不应该“肆赦中外,褒宠将帅”,而应加强防备,秦桧因此把他贬出京城,让他做了建州通判。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场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
(2)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把上面第二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译文:
(2)不诛且为楚忧。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