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②伏式结轶: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患之所从来    微: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也     伤:妨碍
C.约宾秦,无争重     倍:通“背”,违背
D.齐南楚之淮北    割:攻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齐,见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王之问臣卒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C.国重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 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 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 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虔,郑州荥阳人。天宝初,为协律郎,集缀当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窥其稿者,上书告虔私撰国史,虔苍黄焚之,坐谪十年。还京师,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虔闻命,不知广文曹司何在.诉宰相,宰相曰:“上增国学,置广文馆,以居贤者,令后世言广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职。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
初,虔追①故书可志者得四十余篇,国子司业苏源明名其书为《荟萃》。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日:“郑虔三绝”。迁著作郎。
安禄山反,遣张通儒劫百官置东都,伪授虔水部郎中,因称风缓,求摄市令,潜以密章达灵武。贼平,与张通、王维并囚宣阳里。三人者,皆善画,崔圆使绘斋壁,虔等方悸死。即极思祈解于圆,卒免死,贬台州司户参军事,维止下选。后数年卒。
虔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②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尝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该。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氈”云。
[注释]①(chōu):缀集。②方隅:边境。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虔苍黄焚之苍黄:急忙,赶快
B.谪十年坐:因为(这件事)
C.不知广文曹司何在,宰相诉:状告
D.因称风缓,求市令摄:掌管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郑虔多才多艺的一组是()
①虔善图山水,好书
②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
③虔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
④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
⑤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日:“郑虔三绝。”
⑥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郑虔搜集当代史事,私修国史,在偷窥者向朝廷告发后被贬职十年。
B.郑虔担任广文馆博上后,因没有修好被雨淋坏的馆舍,结果职务被废除。
C.安禄山叛乱后,郑虔被胁迫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伪职,叛乱平定后受到牵连。
D.郑虔写的《天宝军防录》文字简练,叙事详尽,受到当时的读书人的推崇。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

翻译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勣,本姓徐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王世充讨密,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密拜勣为东海郡公。
武德二年,密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宜具录州县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氏,令总河南、山东兵。及李密反叛伏诛,勣表请收葬,服衰绖,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朝野义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太宗谓曰:“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总章二年,寝疾,寻薨。及葬日,帝登楼望柳车恸哭。 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将士。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
(节选自《旧唐书·李勣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为己功,以富贵邀:求取
B.朝野之义:义气
C.太宗尝闲宴,勣曰顾:看着
D.寝疾,薨寻:不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勣从不居功自傲。在李密率众归顺朝廷后,他统辖着李密过去所占据的大片土地,但他并没有以此作为富贵之阶,而是详细登记了各州县的人口,全部呈报给李密,任凭他自己献上。
B.李勣颇重旧情。他用奇计打败了王世充后,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等到李密因谋反被杀,他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并身穿孝服,与旧僚将士将李密安葬在黎山。此举得到朝野人士赞许。
C.李勣以称职闻名。太宗授任李勣为并州都督。李勣执政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太宗批评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臣子,安抚边境,盛赞李勣镇守并州,使得边塞安宁,远远胜过修筑长城。
D.李勣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每当与别人一起谋划事情,他都能够辨析好坏,一旦听到别人一点点好的意见,就兴奋地采纳。事情成功后,还常把功劳归于他人,因此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
(2)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入京师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情师道不传也久矣
C.衡乃诡对出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D.阉竖恐终为患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一人夜亡,告之

下列各句与“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不拘于时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累召不应”中的“召”,“公车特征”中的“征”,“征拜尚书”中的“拜”,都是“征召”(某人去做官)的意思。
C.“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再迁为太史令”中的“迁”,表示升官,“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中的“徙”,指一般的调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3分,共12分)
赵炳,字彦明,惠州滦阳人。炳幼失怙恃,鞠于从兄。岁饥,往平州就食,遇盗,欲杀之,兄解衣就缚。炳年十二,泣请代兄,盗惊异,舍之而去。
甫弱冠,以勋阀之子,侍世祖于潜邸,恪勤不怠,遂蒙眷遇。世祖次桓、抚间,以炳为抚州长,城邑规制,为之一新。己未,王师伐宋。未几,北方有警,括兵敛财,燕蓟骚动。王师北还,炳远迓中途,具以事闻,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世祖嘉其忠。
中统元年,李璮叛,据济南,炳请讨之。国兵围城,炳将千人独当北面,有所俘获,即纵遣去,曰:“胁从之徒,不足治也。”济南平,入为刑部侍郎。后济南妖民作乱,赐金虎符,加济南路总管。炳至,止罪首恶,余党解散。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至元九年,帝念关中重地,思得刚鲠旧臣以临之,授炳京兆路总管。皇子安西王开府于秦,诏治宫室,悉听炳裁制。王府吏卒横暴扰民者,即建白,绳以法。王命之曰:“后有犯者,勿复启,请若自处之。”自是豪猾敛戢,秦民以安。有旨以解州盐赋给王府经费,岁久,积逋二十余万缗,有司追理,仅获三之一,民已不堪。炳密启王曰:“十年之逋,责偿一日,其孰能堪!与其裒敛病民,孰若惠泽加于民乎!”王善其言,遽命免征。十五年十一月,王薨。
十六年秋,被旨入见便殿,帝劳之曰:“卿去数载,衰白若此,关中事烦可知已。”询及民间利病,炳悉陈之,因言王薨之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弄威柄,恣为不法。帝卧听,遽起曰:“闻卿斯言,使老者增健。”饮以上尊马潼。改安西王相,余职如故,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至则琮假嗣王旨,入炳罪,收炳妻孥囚之。炳子仁荣诉于上,即诏近侍二人驰驿而西,脱炳,且械琮党偕来。琮等留使者,醉以酒,先遣人毒炳于平凉狱中。其夜星陨,有声如雷,年五十九,实十七年三月也。帝闻之,抚髀叹曰:“失我良臣!”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六月,诏雪炳冤,特赠中书左丞,谥忠愍。
(节选自《元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桓、抚间次:驻扎 B.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琮等按:抓捕
C.十年之逋,偿一日责:责令 D.询及民间利病:疾苦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赵炳“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①城邑规制,为之一新②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
③胁从之徒,不足治也④岁凶,发廪赈民
⑤孰若惠泽加于民乎⑥询及民间利病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炳重情重义。因闹饥荒,他与堂兄前往平州去谋生,路遇强盗,强盗要杀其兄长,他挺身而出,哭着请求代替兄长去死。
B.赵炳处事尚宽。评定李璮叛乱时,对俘获的胁从者,他当即放走;济南妖民作乱时,他也只是处置元凶,其余都是放解散。
C.赵炳对不法者严惩。当发现皇子安西王府中的吏卒强横凶暴,骚扰百姓后,他及时向安西王汇报情况,对违法者加以惩处。
D.赵炳深得皇帝器重。皇帝任命他做京兆路总管,去管理观众重地,并特许他如果有触犯法律的人不必上奏,可以自行处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