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题。(12分,每小题3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公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离间 |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稍微 |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
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部。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对下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 |
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 |
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 |
D.人言不足恤 恤:体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货谷与民,出息以偿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B.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 |
C.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D.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安石提倡变法的一组是()
①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
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④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⑤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
⑥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②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 |
B.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
C.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做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 |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就:到任。 |
B.诏书切让。让:责备。 |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干:干预。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乃谢病去 | B.令敦煌曹皓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令行禁止 |
C.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 | D.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
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吾与汝毕力平险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帝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②於乎:呜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诣:往,到 |
B.是自誉自伐功伐:征伐 |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拜:任命,授予官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与 |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②齐彭殇为妄作 |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
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 |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②吾有益于君 |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
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
文言文阅读
酒泉烈女庞娥亲者,禄福赵君安之女也。君安为同县李寿所杀,娥亲有男弟三人,皆欲报仇,寿深以为备。会遭灾疫,三人皆死。寿闻大喜,请会宗族,共相庆贺,云:“赵氏强壮已尽,唯有女弱,何足复忧!”防备懈弛。
娥亲子淯出行,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娥亲既素有报仇之心,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怆然陨涕曰:“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
比邻有徐氏妇,忧娥亲不能制,恐逆见中害,每谏止之,曰:“李寿,男子也,凶恶有素,加今备卫在身。赵虽有猛烈之志,而强弱不敌。愿详举动,为门户之计。”娥亲曰:“父母之仇,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夜数磨砺所持刀讫,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家人及邻里咸共笑之。娥亲谓左右曰:“卿等笑我,直以我女弱不能杀寿故也。要当以寿颈血污此刀刃,令汝辈见之。”
遂弃家事,乘鹿车伺寿。至光和二年二月上旬,于都亭之前,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寿惊愕,回马欲走。娥亲奋刀斫之,并伤其马。马惊,寿挤道边沟中。娥亲寻复就地斫之,探中树兰,折所持刀,寿被创未死。娥亲乃挺身奋手,遂拔其刀以截寿头,徐步诣狱,辞颜不变。时禄福长汉阳尹嘉不忍论娥亲,即解印绶去官,弛法纵之。娥亲曰:“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生以枉官法?”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
守尉不敢公纵,阴语使去,以便宜自匿。娥亲抗声大言曰:“枉法逃死,非妾本心。今仇人已雪,死则妾分,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并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闾。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略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启:禀告 |
B.岂可假手于人哉!假:借助 |
C.(李寿)防备懈弛懈弛:松懈 |
D.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感激:感谢,激动 |
下列六句话分为两组,分别表现娥亲“烈义”一组的是()
①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
②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
③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
④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⑤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
⑥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⑤ | D.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寿是一个横行乡里的恶霸,从他身上可以推知当时社会上的地主恶霸嚣张跋扈到了何等程度。 |
B.李寿聚族相庆,激发了娥亲将内心的伤痛变成复仇的愤恨,并付诸行动;文中详细描写娥亲决斗李寿前的准备,这是为下文蓄势。 |
C.本文将娥亲杀李寿的过程写得惊心动魄,酣畅淋漓,一个刚烈女子的性格便突显在读者面前;语言简练,情节起伏波折。 |
D.文章中还写到了福禄长“解印绶去官”和守尉要娥亲逃匿等情节,揭露了当时官吏徇情枉法的阴暗面。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
答:
。
(2)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