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坦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本文为苏轼被贬密州期间所作。
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皆有心焉侈:奢侈
B.有不可者矣欺:欺骗、蒙骗
C.而文采于后世表:显扬
D.而行乎利害之涂:通“途”,道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自比老、彭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不自以为功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然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天之生是人师道之不传久矣

下列各句都表明韩忠献公才华出众的一项是( )
①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   ②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       ④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⑤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               ⑥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忠献公所建的“醉白堂”的名字取自白乐天的《池上》一诗,并把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韩忠献公是北宋的名臣,辅佐了三位帝王,能文能武,为国家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深得人民的爱戴。
C.作者认为,真正的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韩忠献公就是这样一位难得一见的君子。
D.韩公既不凭自己所拥有的来自我夸耀,也不因自己没有的而轻视自己,作者推崇二人相同的地方作自我寄托。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⑨。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⑩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 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juàn):洁身自好。③琴张、牧皮:未详。曾晳:孔子的弟子。④嘐嘐(xiāo 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⑤夷:句首助词,无义。⑥原:同“愿”,谨善。⑦踽踽(jǔ jǔ):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⑧佞(nìnɡ):能说会道。⑨慝(tè):奸邪。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士狂 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 贼:残害……的人

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  )
①非之无举也
②孔子以为德之贼
③恶利口,恐其乱信也
④居之似忠信
⑤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

翻译下列句子。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时入山林②申之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④斯天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

A.五亩之宅,之以桑
B.狗彘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而走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阅读下列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解释划线的词
①无冥冥之志者:
②无赫赫之功:
③事两君者不容:
④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⑤心如结兮:
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译:
②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译:
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这一段的论点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本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财物耶    博:增加
B.禄优厚      秩:品级
C.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自死      觉:败露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用斜线(/)给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