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译文:
(2)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译文:
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2)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注]①挟:倚仗。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谥典曰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绍破,以典为裨将军裨:副贰 |
B.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
C.进、典、辽皆素不睦素:平素 |
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走:使┅┅逃跑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 3分 )
①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
③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④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⑤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⑥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李典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 |
B.李典随夏侯惇阻击刘备时,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多亏留守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 |
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来李典为替太祖充实郊野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 |
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如合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2) “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说。
注释:①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②“吾斯之未能信”句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他经常鼓励学生学好知识,若有余力,就要去做官。这也是他政治思想的一个体现。 |
B.孔子为能有一位不热衷于功名利禄且谦虚谨慎的弟子而感到高兴。 |
C.孔子对漆雕开自认为还不能做官这种有自知之明的想法感到高兴。 |
D.漆雕开说自己对做官没有信心,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
请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你认为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答: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译文:
(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译文:
(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