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他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山鼻祖,却不像别的分析哲学家那样偏于学术的一隅,活得枯燥乏味。
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并不麻木,他知道现代西方人最大的病痛来自基督教信仰的崩溃,使终有一死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在无神的荒原上,现代神学家们凭吊着也呼唤着上帝的亡灵,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诅咒着也讴歌着人生的荒诞。但罗素一面坚定地宣告他不信上帝,一面却并不因此堕入病态的悲观或亢奋。他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对于死亡,他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感到一种骄傲。
罗素极其珍视爱在人生中的价值。他所说的爱,不是柏拉图式的抽象的爱,而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爱。不过,他主张爱要受理性调节。他的信念归纳在这句话里:“智慧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爱与知识,本能与理智,二者不可或缺。有时他说,与所爱者相处靠本能,与所恨者相处靠理智。
几乎所有现代哲学大师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在这一点上罗素倒不例外。他崇尚科学,但并不迷信科学。他认为,爱与科学,爱是第一位的。科学离开爱的目标,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罗素说,在现代世界中,爱的最危险的敌人是急于在工作和财产上取得成功的贪欲。这种过分膨胀的“事业心”耗尽了人的活动力量,使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趋于消极的和团体的。像历来一切贤哲一样,他强调闲暇对于人生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英雄传记、哲学等等的美味。为此他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他相信,从“无用的”知识与无私的爱的结合中便能生出智慧。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振聋发聩的痛苦呼叫,那么,罗素,作为这时代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语重心长的明智规劝。但愿这些声音能启发今日性灵犹存的青年,去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
(周国平《寻求智慧的人生》,有删节)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有敏感的意识,他知道,基督教信仰的崩溃造成了现代西方人精神的最大病痛。
B.罗素不相信上帝,但他并不悲观,他相信人虽终有一死,但人生美好的东西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价值。
C.与柏拉图的主张不同,罗素认为,爱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知识与理性不该影响爱的活动。
D.在爱与科学的关系中,罗素认为爱是科学的目标,离开这一目标,人们往往会因贪欲而盲目追求财富。
9.对罗素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闲暇对于人生十分重要,有一定的闲暇,人们可以去学习非实用的知识。
B.现代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过于个性化,是过分膨胀的“事业心”导致的。
C.人应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英雄传记、哲学等,体会其中的美感。
D.“无用的”知识给人心灵的滋养与无私的爱结合,才可能有智慧的人生。
10.下列根据文意做出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罗素是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山鼻祖,相对于别的分析哲学家而言,他的生活更丰富而有趣,这与他精神的健康平衡有关。
B.基督教信仰崩溃了,现代神学家仍关注着上帝的亡灵,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着人生的荒诞,西方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C.罗素极其珍视爱在现实人生中的价值,认为智慧的人生应该基于“爱”,但他的学说中也曾涉及对“恨”的情感的关注。
D.对“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罗素是明智地规劝,尼采是痛苦地呼叫。表达方式的不同,是由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同。
1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3
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关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源脱水雾,以及激伦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1.

"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答: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答:

3.

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罗锅桥
吴宏博
罗锅拉着他收破烂的车子,沿着河岸向村子走来。河水不深,却淌得很急。
他听见了孩子们的笑声。是对岸孩子放学回来了,打闹着,笑着。河这边有几个家长已早早地站在那儿等他们,因为河上没有桥,家长们不放心,每天接送孩子们过河已成了村里一道不变的风景线。
罗锅远远地站在那儿,静静地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被家长背过河来。他无儿无女,是村里的老光棍,整天拉着那辆破车子,到周围几个村子收破烂。罗锅叫得久了,他的真实姓名已慢慢被人忘记。
“该有座桥了!”罗锅看着那群可爱的孩子,突然就有了这么个想法。
这时河岸不远处的坟地里响起了一阵鞭炮声,过了河的孩子们就飞跑向坟地,去捡那些哑炮玩。那是村里的石蛋为未过世的父母在砌砖墓,今天是竣工的日子。
村里这几年兴起了砌墓热,才四五十岁的人,儿女就把墓给砌好了,就好象是单等着死了。那一大片坟地已快被占完了。
罗锅向坟地望了望,叹了口气,拉着那辆破车子,一路“咯吱”着向村子走去。
以后罗锅每天都要从这河边经过,远远地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地过了河,他才离去。嘴里念叨着:就在那儿吧,河床窄些。需要五千块,每天拉五十块……
人们发现罗锅每天回来,车子上都拉着五十块砖,在那河岸上一步步吃力地向村子走来,那背就弓得更高了。他毕竟已是六十岁的人了。
一天、两天,两个月过去了,罗锅的门前已码了一大堆砖。
人们都说罗锅防老,没有儿女,就自个儿准备起了砌墓的料。有的干脆说,一个老光棍的砌啥墓,死了随便挖个土坑一埋不就得了,真是眼红了,人家子孙满堂,你有吗?
罗锅仍然往回拉着砖,听说是每天将收的破烂卖了,顺路回来在砖瓦厂换成五十块砖。再多了他买不起也拉不动。
一月又过去了。罗锅望着家门前那堆砖,心里想着那座桥,他仿佛看见孩子们唱着歌从上面欢快地走了过去。快了,再过几天就够了!他笑了,脸上那深一道浅一道的,分不清哪些是皱纹,哪些是笑容。那堆砖在夕阳里红得就跟血一样!
几天后,人们无意间发现罗锅已死在了那间破屋里,眼睁得圆圆的。人们估计是得了什么急症。没有人认为有什么可惜的,不就一个罗锅吗!
最后村上出面,用罗锅的那堆砖为他砌了座墓,帮他把眼合上,葬了。葬埋的那天,村长带领村里人,在坟前为他点了炉香,鞠了三个躬,说:“罗锅,你终于如愿以偿,睡在了砖砌墓里,地下有灵,也该瞑目了吧!”什么回声也没有,只有那风把纸钱吹得四处乱飞。
人们很快就淡忘了曾经的罗锅,村里好象什么也没少。
十几天后,外村一位泥水匠来找罗锅,人们告诉他罗锅已死了。泥水匠说:“死了,怎么就死了!一月前他在我们村收破烂时,告诉我说是等料齐了,让我给你们村盖座桥!那时他还好好的嘛!”
“桥!什么桥?”村人很奇怪。
“怎么,你们不知道?他说你们村孩子上学不方便,便决定用捡破烂的钱给村旁的小河盖座桥!我今天就是来看看料准备得怎么样了。”
村人恍然大悟,他们这才想起了曾经的罗锅,明白了罗锅曾有的心愿。
一月后,一座桥横在了村旁的小河上。桥是拱形的,人们说那是罗锅趴着的样子。竣工的那天,村长重新带领大家到罗锅的坟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说:“罗锅,安息吧,你的心愿我们替你完成了!噢,我们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罗锅桥’,好吗?”
小河日夜哗哗地从桥下流着,桥上那三个“罗锅桥”的红漆大字在阳光下灿灿生辉。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有关罗锅修筑坟墓的内容与主题有密切关系,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B.“是该有座桥了”和下文的“罗锅向坟地里望了望,叹了口气”的心理。用心理、动作描写,形象地说明罗锅此时的心理矛盾。
C.罗锅死后,“没有人认为有什么可惜的,不就一罗锅吗”,说明世人对老人善举的不理解,也为后文蓄势。
D.泥水匠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E.小说以“罗锅”作为重要的线索,以“罗锅”人物开始,以“罗过桥”结束,形象的说明了主人公伟大的一生。
作者以“罗锅桥”为题,作用是什么?
请分析村长带领全村人,两次为罗锅三鞠躬的具体含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钱学森的感召
王童
我不是科学领域里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对钱学森先生在这方面有什么认识。但若说到对钱学森彻底的不熟悉、不明白也不完全尽然,因钱学森所从事的火箭导弹事业,从幼年时就牵动了我的情怀。为此,不学理科的我还专门订阅过多年的《航空知识》。我现存有《钱学森手稿》和《钱学森实录》两部书。记得20多年前,我还看过一本介绍钱学森的小册子,当时就被他的传奇经历所深深吸引。后来,这本小册子被一位工厂的科研人员借去而未归还,借书人对我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对钱学森深感敬佩” 。
在钱学森哀悼日的这几天里,媒体谈到了他诸多的功绩荣誉,却唯独忘了一个最重要的奖项——“小罗克韦尔奖章”。“小罗克韦尔奖章”是国际理工研究所于1982年设立的最高奖赏,每年授予至多3位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同时入选“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录,这亦是现代理工界所能入选的最高荣誉等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16名现代科技专家获得了“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称号,钱学森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学者。这样一枚重要的奖章被人们忽视掉,又意味着什么呢?据说,钱学森曾言他不稀罕外国的奖赏,也拒绝再去美国以一洗前耻。可见,当年美国政府对他迫害,在他是有着怎样的刻骨铭心。
一个对美国军事工业——大力神火箭的研发、乃至到今天航天飞机的穿梭都做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到头来却被他服务过的貌似民主的政府所迫害,的确让人难以接受。5年的软禁,15天的监狱,这是让人窒息的日子,那时是“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其迫害的黑手连给美国及全世界人民带来一连串欢笑的卓别林也没放过。钱学森有幸回到了祖国,还引领中国的导弹火箭飞向了太空,这是中国之幸,自然也就成了曾经敌手美国的担忧。美国当年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能抵上5个师”,其实钱学森的作用不只抵5个师,而是为中国国防建立起了一道防御屏障,这是几个方面军也做不到的。钱学森让贫弱的中国在导弹火箭领域里急速赶上了美苏的步伐,实让海外人士瞠目结舌。这就如同一个魔方游戏,昔日的白军变成了红军,而推拧这个魔方的人,就是高手钱学森。
钱学森的传奇经历应存活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还有什么能比他更应成为影视片中的主人公呢?在中国航天领域里,有着那么多承前启后的巨擘式的人物: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钱学森、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他们的报国之志,无不让人动容。我看过美苏拍摄的此类题材的影片,观后皆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特别是前苏联摄制的《驯火记》,借科罗廖夫的化身,把撕开宇宙的力量一层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许多年轻一代的航天人都受过此片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我们中国拍摄的此类题材影视片总是找不准那个契合点,老是拍得拼拼凑凑、七零八落的,不能感动人。有一次,我对曾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韧先生谈起这个话题,他也深有感慨。
钱学森去世了,同他自己说的要活到100岁只差了两年,但他的精神感召还在。他理应长存于我们的科学与艺术的星空中,就如同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那颗星一样永恒。
下列选项不能说明“钱学森的感召”的一项是()

A.钱学森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科学领域,而且体现在非科学领域的影响上。
B.“小罗克韦尔奖章”之所以被人们忽视,既说明媒体对此奖项的不甚关注,又说明钱学森先生淡泊名利。
C.钱学森的作用不只抵5个师,而是为中国国防建立起一道防御屏障。
D.钱学森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自身的传奇经历,理应成为影视片中的主角。

“小罗克韦尔奖章”,被媒体忽视的原因,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小罗克韦尔奖章”是专门授予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因获奖人少,故媒体不甚重视。
B.钱老是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的唯一中国人,因钱老淡泊名利,不肯宣传自己,所以没有引起媒体的重视。
C.“小罗克韦尔奖章”具有世界性,但在国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说明我们媒体在诸多方面还很落后。
D.钱先生早年的经历,使他不稀罕外国的奖赏,也拒绝再次去美国一雪前耻,这使他对这一荣誉不放在心上。

根据原文,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一段借书人借书未还,而借着并未索要这一细节,说明即使是“非科学领域”的人们也对钱老充满敬仰。
B.文中三段“这就如同一个魔方游戏,昔日的白军变成了红军,而推拧这个魔方的人,就是高手钱学森”,充分体现钱学森在导弹火箭领域的价值。
C.“麦卡锡主义”就本质而言,就是美国披着民主的外衣,对中国人乃至中国的迫害。
D.“许多伟人”未能成为影视作品的主角,说明我们中国拍摄的此类题材的影片,还找不到契合点,还不够成熟。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草色
叶延滨
春天该是什么样子呢?窗外的小雪又变成小雨,小雨极细,尤如雾丝,让人想起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好的春意啊,官高位显的韩愈,能给后人留下这样美妙的春景,朦胧飘逸,最巧在草色,遥看已有一层青色,近看却无新草。这比“春风吹又生”,“映阶碧草自春色”还要早的春之色,大概只能叫眼明又有慧心的诗人捕获了。
诗意是会消失的,“遥看近却无”就是消失的诗意。我不是一个鼓吹怀旧的诗人,农耕文明的诗意,背后也有绝无诗意的生活与艰辛劳作。
草色是富有者的奢侈品,在农耕时代,一个荷锄求食者的眼中,草色也许有另一种涵义。“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七绝《月色》中的后半联。他把春气中的草色写出声来了,当是漂亮的名句,也是让诗人欣喜的草色。可惜,这两行诗给我留下的是另一种草色,没有诗意的疲惫的草色。那是在农村插队当知识青年的时候,我在陕北插队,春天到了,春气暖了,满山遍野的野草也精神十足地长出来了,于是,漫长的锄草农活开始了。清早,在“虫声新透绿窗纱”时,队长出工的哨声比曙光更早地破门而进,惊醒了春梦,上山锄草吧。你见过陕北的山峁吧?像馒头似的,像波浪似的,也像一个个光脑袋;我们从春锄到夏,一条垅一条垅地锄,一块地一块地地锄,一面坡一面坡地锄,一架山一架山地锄!山岗上没有树,光秃秃,但没有锄过草的山峁,有青青的一片草色,锄过的则黄黄的露出土色来。我们就用这五寸宽的锄头,勾、刨、锄、铲,像剃头匠一样精心地剃光这一座座山峁。那时,我的心情如何?收工后,坐在窑洞前的土台上,让山沟里的风吹干身上的汗水,抬头望去,看到又有一架山变成了土黄色,而草色青青的山峁越来越少了,心里就感到爽快:“快了,晒太阳的日子快过去了。”当然,这与真正农民的想法还有差别,农民是这样说的:“今年的草锄得干净,秋天也许收成会好点。”
也许,当我们在怀念草色的时候,这种诗意发出的另一个信号:“很好,又有一些中国人成了不为吃饱饭发愁的人了。”在肚子的事情不再占据脑袋的主要位置,脑袋里的草色就会悄悄地漫延开来。“白昼绿成芳草梦,起来幽兴有新诗。”北宋政治家寇准的诗钻进了我的心田,是因为我听到了这样的消息:陕北地区将大面积实行退耕还林。啊,我的父老乡亲,他们将不再年复一年,用铁锄剃去满山遍野的草色。那些山坡上的小草,会让空气也变得清晰。春气正暖,草色更翠,草尖上挂着的露珠,有一滴是我噙在眼中的泪……
(节选自2001年4月7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在农耕时代,一个荷锄求食者的眼中,草色也许有另一种涵义”,这里“另一种涵义”指的是什么?
作者在第三段中插叙自己在农村插队当知青锄草的经历,这有何作用?
从全文看,作者在写草色的时候多处援引诗家的名句,请列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
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节选自《父亲不写信》
“第2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