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17题。
红 土
周攀堂
女人提着大嘴茶壶上山的时候,夕阳正准备收拾行李下山,黄昏的余威烘烤着男人汗流如雨的后背,女人上前疼惜地用袖子去揩男人背上的汗水,男人惊觉回头,见是女人,憨憨地笑了一下。
“李长河,咋还这么发狠呢,刨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你在土里刨出金子来。”女人给男人倒了一碗茶,递到男人手上,刻意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李长河感到很羞愧,这句话是他在恋爱时对女人讲过的,那时,他领她来看自家的自留地,望着这片宽广的红土,手一挥,很有信心地对她说:“你别看现在光秃秃的,我会在土里刨出金子来的。”
女人大约是相信了男人的承诺,或者看中了他别的什么,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成了红土地上的一个新娘。
这是一片孤绝的红土,耀眼的红色让人忧伤,种啥灭啥,只有顽强的巴茅草可以在这里扎根,东一丛西一丛的。靠山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在这块红土地上耕作,播下希望的同时也播下了失望。
李长河以为他能改变这一切,读完农大后竟然放弃了一切功名回了家,书呆子气地说了句他要改变家乡的红土。爹娘气得当场吐血,等到红土地里能长出稀稀拉拉的玉米杆子,村民早扔下锄头进城务工去了,李长河只是把自己改变成了一个中年男人,红土依然,穷困依然。为了彻底根治靠山村的贫困,政府决定移民,在另一个水美草肥的土地上给他们安置新家。听到这个消息李长河楞了,靠山村的人却欢天喜地,一个个都搬新家去了,李长河却一拖再拖,终于等来了一辆大铲车,李长河看着大铲车猛虎般地瞬间吞没了一幢幢空房,这才死了心,不得不对这片坚强的红土俯首称臣。
“回家吧,行李我都收拾好了。”女人捅了一下呆楞着的李长河:“听说那边什么都安排好了,就等着我们进去住呢。”
“你先回吧,我再呆一会。”李长河说,他望着女人提着大嘴茶壶一摇一晃地下了山,松垮的身体牵扯出他的心痛,天色渐暗,李长河扑倒在红土地上,放声大哭,红土地默默地承受着一个男人绝望的哭声,然后又看到他很小心地将随身带着的一个玻璃瓶子拿出来,装了一瓶子红土,跌跌撞撞地下了山。
新家果然很漂亮,他们分到了一小片黑土地,李长河一眼看出土地的肥沃,蹲下来伸手握了一把,在手心里揉了揉,“这土地贼肥,一脚能踩出油来。”李长河兴奋得说话都颠三倒四。
李长河将种子撒下,几天后就长出绿油油的秧苗,他感慨地对女人说:“这土地真好,种什么长什么。”李长河在种什么长什么的土地里撒着欢,就像一匹马闯进了草原。
穷日子就这样翻过去了,那片红土再也没有入过他们的梦境。入冬的时候女人得了一种怪病,浑身奇痒,而且溃烂。李长河说,想家了吧,我就知道你会想家。他们还习惯把已经不存在的靠山村称为家,女人说鬼才想,李长河说不想你咋得这病,这是思乡病知道不?女人慌慌地问有治吗,李长河笑了,说吃几付药就好了。
李长河拣了几帖中药回家来熬,熬成药汤叫女人喝下,女人看着药汤泛红,说中药咋是这颜色呢,李长河说我加了药引了,中药没有药引子是没药效的。女人问药引子是什么,李长河笑而不答。女人喝了几天这种泛红的药汤,身上果然不痒了,溃烂的地方也在结疤,女人的心情因此愉快起来。
过了不久,李长河也觉得浑身奇痒,身上开始溃烂,他知道自己也害思乡病了,其实他认为他早应该害相思病,他望着满身的溃烂,居然很激动。
李长河吩咐女人给自己抓几帖中药来,女人依照他给的药方,从集市上抓了来细细地熬好端到李长河面前,李长河说还要放药引子呢你忘了,女人就问药引子在哪,李长河说在最高的那层柜子里,女人开了锁说,只有一瓶子土。李长河说去拿吧,就是它了。
女人吃惊地看着李长河将一撮红土放进药汤里,看着他捧起那碗漾着红色的药汤,呆呆地望了好久,女人恍然看见有什么东西滴落在药汤里,李长河已经牛一般地低下头,将那碗药汤一点不剩地喝下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5期,有删改)小说以“红土”为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在离开红土时,李长河扑倒在红土上放声大哭的原因是什么?
(1)小说中李长河和女人在离开靠山村那片红土后,他们还习惯把靠山村称为家和先后得了浑身奇痒的怪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划线的“李长河在种什么长什么的土地里撒着欢,就像一匹马闯进了草原”应怎样理解?
请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概括小说主人公李长河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未与邮包结缘之前,我就读过那山。那山的高度是跑乡邮的父亲丈量给我的,数据是父亲那大脚底的层层厚茧;那山的风采是跑乡邮的父亲描绘给我的,秀色是父亲口中的滔滔不绝……
我是在仰视中阅读那山的。跑乡邮的父亲说,这种方式注定你永远读不透那山。于是我默然接过父亲递来的邮包,在父亲苍老的伫望目送中攀援那山,在父亲无言的祝愿中展读那山……
如今,我能背起邮包对那山进行俯读。我用坦然和自信诵读那山的所有内涵,我用淡泊和平静感受那山的所有博大。而跑了一辈子乡邮路的父亲却笑着对我说,是你先读懂了自己,然后你才读懂了大山。短文多处用到了“读”和与之有关的词语,如“阅读”“展读”“俯读”“诵读”等,请结合语境,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
①我是在仰视中阅读那山的
②在父亲无言的祝愿中展读那山
③我能背起邮包对那山进行俯读
④我用坦然和自信诵读那山的所有内涵
⑤是你先读懂了自己,然后你才读懂了那山细读全文,体会一下文中的“山”比喻什么,那“山的高度”“数据”“山的风采”“秀色”又是代指什么呢?
1山:
2山的高度、数据:
3山的风采、秀色:第二段中“这种方式”是指即
“我用坦然和自信诵读那山的所有内涵”一句中“内涵”的含义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含标点不超过15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众所周知,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了蛋白体,生命是蛋白体存在的方式。
蛋白体是一种构造非常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由不同的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有二十多种,而每种氨基酸又是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的。
就拿与人胰岛素极为相似的牛胰岛素来说吧,它的分子是由两条分子链组成的,一条叫A链,一条叫B链。A链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B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且每种氨基酸都是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的。就像用线穿珠子一样,把五光十色的珠子严格按次序逐个穿进,如先穿一粒红的,再穿两粒黄的,然后穿一粒白的、四粒黑的、两粒红的、一粒绿的……而且在合成牛胰岛素时,每加上一粒“珠子”——氨基酸,常常要经过好几步化学反应,总共要经过近200步合成,错一步都不行。A、B两条链之间,是由两条硫原子连在一起,A链中还有自己的一对硫原子。一个牛胰岛素分子里,共有777个原子。
尽管它的结构如此复杂、严密,但它是从无机物的运动中产生的。早在1965年,我国就用人工方法率先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有力地证明了生命是从无机物中产生的,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氨基酸、蛋白体是无机物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尽管它是出于偶然的组合,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特征。因而在漫长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这种条件和组合的概率又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说,从无机物到氨基酸、蛋白体的形成直至进化为人,是客观物质运动和漫长演化的必然产物。对于“蛋白质”这一概念的述说,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蛋白质是组成以生命方式存在的蛋白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
B.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活质的最主要部分,是生命的基础。 |
C.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相当复杂。 |
D.蛋白质是由许多不同的排列严格有序的氨基酸组成的。 |
下列关于“牛胰岛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牛胰岛素的结构是相当复杂而严密的,因为它是从无机物的运中产生的。
B、牛胰岛素的分子是由严格按照次序排列的氨基酸组成的,并且这些氨基酸的排列也是按照严格的次序进行的。
C、牛胰岛素的A、B两条分子链上,共有51个五光十色的氨基酸。
D、在牛胰岛素合成过程中,每加上一个氨基酸,往往要经过好几步化学反应,总共要经过200步准确无误的化学反应,才能完成合成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接受者应该透过作品的表层而抵达作品的深层,这种文学解读的方法和模式,在朱熹之前,就已经有理论家提出过。如北宋的诗论家苏轼就提出著名的“深观其义”说:“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义焉。”苏轼所说的“不可以言语求而得”,是说读者在接受和解读诗歌作品的时候,不应该简单的从诗句及其字面意义去探寻诗的本意,因为这样是谈不上对诗意的真正理解的。苏轼所说的“以言语求”,其实就是朱熹所说的“随文解义”,即仅仅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字面意义,对这种解读方法,他们都是反对的。而苏轼所说的“深观其义”与朱熹所说的“晓得意思好处”也是同一个意思,即要求读者透过作品的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把捉作品的深层意蕴。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接受者怎样才能“深观其义”,苏轼并未作进一步的理论说明,这个问题在朱熹手里才最后得以解决,这就是朱熹提出的“涵泳”的文学解读方法与途径。结合文段试解释第一句话中“表层”与“深层”的含义(回答均不超过10个字)
表层:□□□□□□□□□□;
深层:□□□□□□□□□□。试根据文意,推测“把捉”一词的含义。
答:。根据全段解说,准确概述“涵泳”一词的含义(回答不超过25字):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诗的会心(节选)李书磊
同许多阅读古诗的同好们一样——我觉得在当代如此摩登的生活中还阅读古诗的人可从单独地被划为一个族类——我少年时代最喜欢我的同性李白,而立之年以后则最喜欢我的同乡杜甫。也许等进入老年,真正饱经过杜甫式的坎坷后还会回归李白,还是需要李白式的豪情来一扫颓败,但至少现在初履人生艰辛的时候竟是如此耽溺于杜甫。杜甫的诗,在当代最著名的自然是描写人民苦难的“三吏三别”,而最打动我的却是他的几首七律《登高》《登楼》与《秋兴》。八首秋兴悲世悯人,一篇登楼祝今怜古,都是一种对人世,对江南爱之如伤的大情怀。而我认为杜甫最好的诗是他自慨身世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悲秋”却是“万里”,虽“多病”怎奈“百年”!在□K1的感伤之中忽有□K2的无限的蓬勃,真是□M1。艰难苦恨的老迈之人竟会有这样的豪迈,大概也只有艰难苦恨的老迈之人竟会有这样的□M2豪迈,每诵此诗都使我有惊心动魄之感,有时我觉得七律这种东西就是为杜甫准备的。七律句子的绵长以及只有这种绵长才会带来的真正的铿锵,它的整齐严肃以及与这种整齐严肃并生的□M3,都最能表达杜甫丰富而多情的英雄心。如果诗史上没有杜甫,七律这种形式会多么地枯瘠而单薄乃至于轻薄啊,一个人就会使一种形式伟大起来。我读金圣叹的《杜诗解》发现他竟不收《登高》,使我对这位才子从此不再佩服了。
当然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使我倾倒的地方。“□甲”之中这温和的自潮,“□乙”之中这温柔的宁静,“□丙”之中这随手的却又是天工般妥帖的词藻雕饰,都使我感到一种入心的愉悦。
除了那首实在是好的《赠卫八处士》,我一直不太喜欢杜甫的五言古诗,尤其是那两首大家都称赞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先县咏怀五百字》与《北征》。不过,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要抽空经常翻翻,说不定哪天就会改变主意。一次我闲读《北征》,几句闲笔跳入我的眼中,是写山景的:“□丁”。杜甫的北征之途本是万方多难,有家园堪忧,见生民涂炭,本来无心看景,而山景却蓦然袭来。山果确实是琐细,确实是深红如丹、纯黑如漆,杜甫无意的一瞥也真是传神的很。这几句恍惚中写下但又逼真入微的景语,竟使这首诗生出意外的□M4,让我们体味到了苦难中的生趣,体味到了在无限愁苦的人生中忽被无情的美景所恼的无奈心情,体味到了自然生物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对我们沉痛心情的嘲弄与抚慰,也体味到了诗的□M5。结合语境,请在□K1、□K2处填上恰切的诗句。
答:□K1:
□K2: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只填序号)
A.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
B.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D.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E、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F、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霈,甘苦齐结实。
G、诗史孤忠在,文星万古存。只应忆李白,到海去相寻。
H、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I、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答:甲乙丙丁文中“有时我觉得七律这种东西就是为杜甫准备的”一句与下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找出来,抄在下面横线上。
答:文中划线的“不过,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要抽空经党翻翻,说不定那天就会改变主意。”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阅读龚铁鹰的《丰碑与坟墓》,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越南北方,有一处深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河内市胡志明主席工作和居住过的高脚屋。
②高脚屋是一栋木结构高脚瓦房,坐落在主席府花园,建成于1958年5月17日。从高脚屋建成后,胡志明主席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和居住。
③这是一幢太过简朴的建筑,就如同我国南方普通百性的民居。室内摆设简单,楼下会议室,有一张条桌和十把木椅,那是胡志明主席召集会议和会见客人的地方;楼是的卧室和办公室用书架隔开。办公室里只有一桌一椅,卧室里有一张单人木床,床上铺着草席,席上是一枕和一床被单。床边的木凳上是一把葵扇。
④胡志明从22岁在法国海船上做杂役起,就立志让祖国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此后,他赴法留学、组织革命队伍,为了奋斗了几十年!1949年9月2日,在主席府花园外的巴亭广场上,胡志明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了!
⑤热爱人民的人便会同样受到人民的热爱。今天,胡志明主席已经逝世30年了,人民仍不断地前来瞻仰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在参观的人群里,我看到一个幼儿园的小故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高脚屋的木梯,忽然,她的一只鞋带断了。她脱下两只鞋,用手提着轻轻地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走过……像是怕打搅了胡爷爷的工作。
⑥越南南方胡志明也有一处历史遗迹——原西贡政权的总统府。这里原是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总督府。建成于1870年。1962年被炸破。当时的吴庭艳总统下令拆除,另建新总统府。建筑完成后,吴庭艳已在政变中亡命,真正使用的是后来的总统阮文绍。
⑦总统府的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有100多间房屋。地下为防弹军事指挥室,地上三层,包括会见厅、内阁会议室、大宴会厅、呈递国书室……三楼是家人活动的场所,有电影放映室、夫人会客厅、娱乐室,中间还有一个室内花园。楼顶是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建筑结构呈汉字“吉”字型。
⑧阮文绍本以为在美国的扶持下,南越的政权可以吉字当头长治久安,他哪里想到,美国也有撑不下去的一天!1975年阮文绍看到大势已去,于4月21日辞职,继任的陈文香作为28日又交权给杨文明,杨只当了两天总统就投降了!4月30日,此越203坦克团390和843号坦克撞翻了总统府围墙的大铁门,将一名越南国旗升起在总统府楼顶。
⑨历史就是这样告诉我们这个朴素的道理:。原文还有以下三个句子在抄录中漏掉了,请将其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上(独立成段)。
甲:一幢朴素的高脚屋,但却是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乙:这豪华的总统府就成了葬送总统前程的坟墓!
丙;胡明志主席独身一人,终身过着简朴的生活。这里的陈设正是他崇尚节检生活的写照。
答:甲:乙:丙:文章第③段详细地描写高脚屋的陈设,是为了说明
第⑤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幼儿园的小姑娘鞋带断了后提着鞋子,轻轻地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走过”这一细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全文在行文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别从□□、□□、□□、□□、□□等方面介绍高脚屋与总统府,并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构,即文未所说的朴素的道理。请用对比手法概括这一结论(7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