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笕记
刘鸿伏
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它只属于遥远而深密的山乡,以及山乡平常却奇异的人与事。笕是山乡的血管,枝枝丫丫、宛宛曲曲地从山上伸延到村庄的每家屋檐下,在水声和鸟声、花影和云影中将自然造化与人间烟火连接,将不变的岁月与变幻的人生连接。
城里人往往一到乡下就会惊讶于乡间村落如丛生的蘑菇都依偎在山之麓、河之滨,炊烟袅荡,鸡犬声相闻,不由得要生出几分感喟和羡慕。城里人从乡居的瓦屋炊间发现诗意,山里人在瓦屋阡陌间寻求生计,两种心态,却是一般人生。
在水边山脚这些瓦屋茅檐下,除了少数有财力者自掘水井之外,一般人家都以木桶从河边担水回家供人畜饮用。但挑水毕竟是一件很费体力的苦活,家里没有壮年男子,一般就面临水的难题。加上后来河水水质变坏,已很难直接饮用。
河水既难以直接饮用,当然就不能不另想法子解决。乡人的智慧,最终就体现在“笕”上了。
很显然的,笕与竹子有关,在山区常见的笕,都是用很粗壮的楠竹制成。在山上找一股极好的泉水,最好是岩隙中汩汩涌出且终年不断的“岩浆水”这种“岩浆水”出自岩石之中,水质清洌甘甜,冬则暖,夏则凉。煮菜烹茶,味道远胜城里人享用的矿泉水。找到了上佳的泉眼之后,乡人便将大竹一端埋入岩石下,引接泉水,如果水离家近,则大竹三五根相接即可引水入厨房大水瓮中,如城里自来水一样,极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远的,则需十数根大竹相接,长达数里的竹笕,穿岩过林而来,很是壮观,如大水管一般从泉眼处连绵延伸至屋檐下,泉水哗哗泄出,冒着凉气,成为山村中独有的景致。
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如秦汉的简牍历漫长岁月而坚实如新。山间竹笕接引泉水既很卫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质和味道,就地取材,不需花费钱财。家家竹笕,户户泉声,清凉岁月在雁声虹影中缓缓流逝。
在城市久居,先饮自来水,泡绿茶则败了茶味,煮鱼虾则失其鲜味。后来自来水因了河流污染的加剧,难达卫生饮用标准,水中遂又多了些消毒水及漂白粉的味道,愈发难下咽。于是城里兴起了纯净水、矿泉水。牌子挺多、挺杂,到底弄不清哪家是真,哪家是假。
因为这些缘故,就不能不让人怀念起山村的家家竹笕,户户流泉了。
很长一段时间,城里人是瞧不起乡里人的,城里人有物质上和心理上优越感。但于今却有些变化,城里人很有些向往乡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了。山村的青山绿水,草地丛林以及瓦舍板桥,呈现出一种平和安谧的诗意,空气清新,氧气充盈,菜蔬没有公害,鸡是土鸡,鸭是土鸭,味道绝对比城里的好。总之,乡村在城里人看来,是极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便对乡里后切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首先是一批大款提了大钞到乡下筑乡间别墅,有人还办了农庄;后来的发展到大批城里人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携妻挈子、呼朋唤友到乡间休闲,到“农家乐”吃土菜。再到后来,便成时尚,农舍田园之间,汹涌起绿裙红裤,让人疑惑这些候鸟一样匆匆来去的城里人在吃了土菜、吸足了乡间氧气之后,是否真的就体健心舒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里人特别留意和在乎的,还是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他们饮过之后,发觉比自家的纯净水或矿泉水口感好多了,看着乡里人用这样好的泉水煮饭菜、洗衣洗澡、喂鸡喂猪,就既羡慕又嫉妒。笕中的甘泉永远如琴音一样响在乡村,不需钱买,正如清新的空气一样。山里人受了城里人酸溜溜的赞美之后,就会有人说:我们不仅用矿泉水洗澡,还用矿泉水浇灌田地呢。算你们有福气,今天就用矿泉水帮你们洗汽车呀。
矿泉水洗过车之后,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
(选自《散文》2005年第7期,略有删节)
1.“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这里的“另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是什么?
答:
2.面对同样的乡间环境,为什么会有“两种心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各异的心态“却是一般人生”?
答:
3.为什么说“笕”体现了“乡人的智慧”?
答:
4.结合原文,回答下列的问题。
(1)“城里人”为什么“特别留意和在乎”“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
答:
(2)“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请为“笕”下一简要定义,然后回答孩子们对“笕”为什么“不屑”?
答:① 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加州大学大卫•格芬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采用分子工程技术,研制出细胞内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利用这种结构,可研制出一种灵活的靶向纳米囊作为药物治疗的运输载体。
穹隆体最早是在30年前被莱奥纳德所在的实验室发现,是一种较大的桶形粒子,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质中,起着天然免疫作用。它的外壳能从中断开,每一半都能像花瓣一样打开与闭合,这种结构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转运功能。
研究小组采用X射线衍射和计算机模型,分析了穹隆体主蛋白的原子模型,MVP形成了穹隆体的类壳质“围板”。研究小组负责人之一的罗姆说,这个模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原子水平的穹隆体,具备穹隆体完整的、独一无二的结构,就像一个由木板拼成的桶,外层结构像蛋壳,能提供天衣无缝的保护。外壳由96条同样的蛋白质链构成,每条链有873个氨基酸残基,折叠成14个区域,每条链形成一个能拉长的“围板”或“桶盖”。
另一个研究负责人艾森伯格说,这种纳米结构穹隆体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纳米容器,就像是分子水平的C-5A运输机。它的“货舱”容量很大,能装下一个包含几百个蛋白质和核糖核酸体,或足以控制一个细胞的药物。
罗姆指出,他们正在努力了解这些独特结构的特定功能,控制了它们的结构,就能赋予它们新的功能。目前,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改良穹隆体,使用分子基因技术,修改MVP的基因指令,就能使具有化学活性的缩氨酸附着在它们的序列上,改良MVP的同时不改变穹隆体的基本结构。这种改良的穹隆体微粒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包括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器、酶运输、控制释放,甚至可作为纳米电机的一部分。从原文看,对“穹隆体结构模型”的理解,正确的是一项是()
A.这个模型是美国众多科学家联合攻关,破译了细胞内粒子穹隆体的特殊结构,研制出的细胞内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 |
B.这个模型是研究小组采用X射线衍射和计算机模型,对穹隆体主蛋白的原子模型进行分析,并由MVP形成了穹隆体的类壳质“围板”的模型。 |
C.这个模型具备了穹隆体完整的、独一无二的、像蛋壳一样的结构,是一个原子水平的穹隆体。 |
D.外壳由96条蛋白质链构成的模型,每条链可以折叠成14个区域,有873个氨基酸残基,从而形成一个能拉长的“围板”或“桶盖”。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艾森伯格说,纳米结构穹隆体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纳米容器。它能装下一个包含几百个蛋白质和核糖核酸体,或足以控制一个细胞的药物。 |
B.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努力了解这些穹隆体模型的独特结构,控制了它们的结构,就能赋予它们新的功能。 |
C.罗姆指出,他们正在使用分子基因技术研究改良穹隆体,以使具有化学活性的缩氨酸附着在它们的序列上,从而使它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
D.改良的穹隆体微粒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器、酶运输、控制释放,甚至可作为纳米电机的一部分。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穹隆体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质中,最早被莱奥纳德于30年前在实验室中发现,可见人类对细胞结构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
B.既然纳米结构空穹隆体一种对人类有益的纳米容器,那就意味着这种容器对人体病痛的治疗和药物的传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C.随着研究小组对穹隆体研究的深入和分子基因技术的应用,穹隆体的基本研究必将进一步优化。 |
D.细胞内穹隆体结构模型的研制给人们提供这样的信息:纳米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广泛地进入更多领域,它的实用价值也愈加明显。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ll题。
羡慕姜子牙
①姜子牙,渭水钓鱼的老翁,武王伐纣的军师,《封神演义》里呼风唤雨的姜半仙。说实话,年轻时我真没把他当回事儿。没想到,有把子年纪,又人生屡屡受挫后,我对姜老先生越来越羡慕了,他的运气实在大好了。
②他本是殷纣王宫中一个小吏,跟纣王干了不少年,也就是说是个有“历史污点”的人,大有潜伏特务的嫌疑。可是,弃暗投明后,在周文王这里不仅丝毫不受歧视,不被怀疑,反而被委以重任,掌管大权,居然能在那么多“根红苗正”的人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让我羡慕。
③从各种历史记载来看,他既没有名师指教,也非名校毕业;既没有任何学位,在网上也查不到他的学历证书,最多算是个“自学成才”的准知识分子。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被拒于门外,而是被充分信任,拜相入将,高举帅旗,运筹帷幄。让我羡慕。
④谁都知道,对当官的来说,“年龄是个宝”,如果年龄一过线,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得退休下岗。可姜子牙在渭水河畔遇到周文王时,已年过八旬,发白齿落,老态龙钟,重孙子都会打酱油了。人家周文王依然恭恭敬敬地把他当宝贝一样,封高官,居帅位,掌大权,让他威风八面,再造乾坤。让我羡慕。
⑤众所周知,能在朝中翻云覆雨,掌控局面者,无不有门有派,舍此便孤掌难鸣,寸步难行,迟早垮台。姜子牙偏偏是与谁都无瓜葛,既非名门贵胄,又非派系头头。他“净身”入仕,但却能在朝中站得住,叫得响,毫无孤立之感,终于成就千秋大业。让我羡慕。
⑥古往今来,贤士能人入仕之途,或当面自举,或他人推荐,或考试录取,或层层选拔。可姜子牙却剑走偏锋,独出心裁,为引起周丈王注意,在渭水之畔直钩无铒垂钓三年,精心上演“行为艺术”,且编歌谣叫渔翁、樵夫到处传唱,为自己造舆论,可谓术不正,路子歪,君子不齿。但周文王并不因姜子牙功利心太重,进取之意大旺而心存鄙视,照样重用不疑,全权相托。让我羡慕。
⑦看来,“不拘一格用人才”,别人都无非是说说而已,人家周文王可是真干呀!
(节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该段先言古往今来的贤土能人的种种入仕之途,是为了衬托姜子牙的剑走偏锋,独出心裁。
B.为引起周文王注意,姜子牙精心上演“行为艺术”并为自己制造舆论,这些都是 “君子不齿”的做法,这说明姜子牙是小人。
C.周文王照样重用功利心太重、进取之意太旺的姜子牙,说明他能识人才,并不为世俗正统观念所束缚。
D本段跟前面的各段一样,都侧重介绍姜子牙的诸多“不足”但很幸运,其实这都是在赞扬周文王的“不拘一格用人才”。
E.文章围绕“羡慕姜子牙”这一论题,结合姜子牙的人生际遇,直接联系当今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10.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姜子牙的幸运的?全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行文的?(3分)
11.“别人都无非是说说而已,人家周文王可是真干呀广对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可能是孩子的到来,勾起了老人的悲伤吧。于是我们和校长就劝郑克父母先带孩子回去。他们点了点头,带着孩子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了。
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落座后,老人的话依然不多。我们尽量不提他儿子的事情,只是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老人却摇了摇头。可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郑光奇却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
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心里一直都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选自《新民晚报》2009-01-31)
1. 郑光奇的眼神有什么特点,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2. 郑光奇不愿认郑克做自己儿子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3.理解下面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
4.文章几次对郑光奇做了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请从文中选择一处肖像描写,然后加以简要分析。
肖像:
作用:
5. 文末写到:“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根据文意,请说说“我们”会有哪些感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读者》2009年12期)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3. 文中写景的地方虽然较少,但这些写景在文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试结合原文加以具体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电磁也是一种武器
因受炮筒强度的制约,火炮炮弹的质量一般被限制在100千克左右。尽管增加发射药量一直是提高弹丸初速的主要途径,但火炮药室尺寸的增加及炮管长度的加长也同样会受到限制,所以传统火炮射出的炮弹速度不能超过2000米/秒。自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后,各国军事专家就试图应用电磁能来改善传统火炮发射速度和射程的不足,即利用电磁力发射物体的原理来制造武器,最早研制的就是电磁线圈炮。不过,始终存在一些技术难点无法攻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率先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些许的突破,电磁炮的研制和发展出现了新契机。70年代,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用电磁炮首次成功发射了一颗质量为3克的弹丸,其飞行速度高达5900米/秒,远远超过常规炮弹的飞行速度。1980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在西屋研究和发展中心用电磁炮发射了一颗质量为317克的弹丸,其飞行速度为4200米/秒。两次成功的实验给人们带来了希冀,电磁炮已不再是科学幻想中的憧憬。
其实,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很简单,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电动机的非常相似。这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器具。它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在电磁炮中,有两条平行配置、类似电动机“定子”的导轨。有一个只有几克重的弹丸,犹如电动机中的“转子”。弹丸被安放在两条导轨之间,当强大的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通过弹丸从另一个导轨流出时,就会在空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将重量很轻的弹丸迅速从导轨上推射出来。电磁炮弹丸的速度在大气中可达4000-6000米/秒,是各种飞机和导弹速度的2—15倍。
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的电磁炮发射速度最大已达7000米/秒,打击320千米外的目标仅仅需要6分钟。如此高的速度与远的射程正是电磁炮引领传统火炮革命的原因。美国海军今年7月推出了发展电磁炮的五年计划,目标就是建造可在实战中使用的电磁轨道炮。BAE公司已获得1470万美元进行炮口动能32兆焦耳电磁炮的研制经费,计划在2011年进行可行性演示。其核心指标是检验发射台炮膛——封装双轨和移动电枢的保护罩的材料是否耐用,是否能够在发射100枚炮弹后再进行更换。不过,这个输出功率仅为预期目标的一半。如果演示成功,美国海军将在2015年进行一个全尺寸电磁炮,即炮口动能64兆焦耳发射台的演示,并在2020—2025年间用电磁轨道炮取代攻击型舰艇上的传统型间瞄射击武器。
看来,电磁成为一种武器的日子已不远矣。
(选自《兵器知识》2006年第11期)下列关于“电磁炮”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磁炮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电动机非常相似,是一种能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器具。 |
B.“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了电磁炮的基本结构。 |
C.电磁炮中的“定子”,指的是两条平行配置的导轨;电磁炮中的“转子”指的是准备用来发射的弹丸。 |
D.当强大的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通过弹丸从另一个导轨流出时,就会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弹丸便发射了出来。 |
下列关于“电磁成为一种武器的日子已不远矣”的原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军事上,用来改善传统火炮发射速度和射程的不足。 |
B.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率先在电磁炮研究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这为电磁炮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
C.电磁炮发射时,瞬间产生的巨大磁场可使炮弹速度达到7000米/秒,打击320千米外的目标仅需6分钟。 |
D.美国海军将在2015年进行一个炮口动能64兆焦耳发射台的演示,先进的电磁轨道炮将取代攻击型舰艇上的传统型间瞄射击武器。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弹丸初速,常规火炮往往增加弹丸的发射药量,但火炮药室尺寸的增加及 炮管长度的加长又会受到种种限制,所以传统火炮射出的炮弹速度不超过2000米/秒。 |
B.电磁炮的基本构造比传统火炮简单得多,不需要火药室和炮管,只需要两条平行配置的导轨和一枚几克重的弹丸即可。 |
C.美国海军今年7月推出了发展电磁炮的五年计划,BAE公司获得1470万美元的研制经费,计划在2011年进行32兆焦耳电磁炮可行性演示。 |
D.BAE公司计划在2011年进行的32兆焦耳电磁炮可行性演示检验的核心指标是发射台炮膛——封装双轨和移动电枢的保护罩的材料是否耐用。 |